王宗偉觀點:獨夫民賊背後的矛盾與掙扎-蔣介石的悲劇與命運?

2020-04-19 07:00

? 人氣

後世對前總統蔣介石(見圖)評價兩極,認為其有著極端仁慈與絕對殘忍兩種性格(資料照,風傳媒)

後世對前總統蔣介石(見圖)評價兩極,認為其有著極端仁慈與絕對殘忍兩種性格(資料照,風傳媒)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上台以後,已過的清明節是他當黨主席後,所面對第一個蔣氏父子的忌日。按照往年的慣例,國民黨兩蔣後的主席,在這時都要有所表示。在臉書表示,當年二二八蔣擔任最高統帥,確實要負起最終責任,但蔣守住台灣、建設台灣,以及在圍堵共產主義上皆扮演過關鍵角色。蔣中正在歷史評價的分歧,持續撕裂台灣社會。江啟臣4月初去慈湖謁陵獻花,他說除了追思緬懷,也是要去面對那段糾結歷史。並且直視蔣介石人生中的陰暗面,如要同時明白他這一生中也有許多決定,曾在無數人生命中畫下永難彌補的傷——大者如花園口決堤造就的龐大犧牲,小到其朱筆改判的諸多死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江主席在這用了一個現今台灣社會大都感到陌生的老梗,與長沙文夕大火並列為抗戰時期國府的失策,對中國人民造成重大災難的黃河決堤事件。1938年6月1日,蘭封會戰結束,日軍進佔蘭封與開封。若日軍繼續前進拿下鄭州並沿平漢路南下。則華中國軍將無險可守,日軍只需1-2周就能拿下華中交通與政經中樞武漢,國府軍事委員會這時只好以水代兵,不得不執行陳果夫與白崇禧提出的黃河決堤。但因事前毫無計畫,決堤乃未也來不及做全面疏散準備而倉促執行,於是釀成河南人民慘痛的浩劫。6月7日,國軍在河南鄭州附近的花園口,將黃河南岸的堤防炸毀以造成決堤,使黃河改道南流,奪淮入海。

花園口決堤將黃河每年幾十億噸的泥沙順著決口湧入平原,淤塞河道,淹沒田野,漫溢湖泊,堵塞交通和航運,形成了穿越豫皖蘇三省44縣的黃河泛濫區域,人們將其簡稱為「黃泛區」。每年汛期時,黃河水都會回流倒灌,淹沒農田。地表突兀凸凹,到處沙丘堆移,無法耕種,對當地農業造成毀滅性的打擊。這次決口淹沒耕地1200餘萬畝,並且由於黃河氾濫帶來的大量鹽鹼物質滲入田中,致使連續數年田中莊稼都無法生長。

由於生態系統被嚴重破壞,公共衛生狀況急速惡化。這導致洪水過後蝗災復至,將剩餘長出的少數莊稼啃食殆盡。河南人民的厄運遠不只是如此,共計有1200萬人受災,390萬人流離失所,89萬人死亡。之後並且因為當地生態與水利系統的崩潰,又造成了1941年至1944年初的旱災,並由此引發著名的的河南大饑荒,數千萬人淪為難民,僅河南一地就有300萬人死於飢餓。再加上河南駐軍湯恩伯與蔣鼎文所部陣容龐大,食指浩繁,出現了與民爭食的危機。一時之間,水災、旱災、蝗災與駐軍的徵糧紛至,時人稱「水旱蝗湯」為河南四害。

法國各地連日豪雨,多處河川水位暴漲(美聯社)
國軍在中日戰爭期間利用花園口決堤,進行焦土政策,試圖阻止日軍沿黃河西進。圖為法國某處河川暴漲景象。(資料照,美聯社)

這件事情之能從偏處內陸消息閉鎖的河南省曝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美國時代雜誌駐重慶特派員,漢學家兼歷史學家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的學生白修德(Theodore Harold White)意外得知此事。1943年,白修德躲過新聞審查,深入河南境內報導河南大饑荒,報導千百萬人瀕於死亡,難民已逾3百萬。報導問世以後,很快河南大饑荒引起美國轟動。白修德在河南看到的災情之慘烈,對他的震撼非常大,也令他對國民政府的態度從最初的尊敬而變成唾棄。此事之後,目睹國民革命軍在日軍壓迫下節節敗退和國民政府的無所作為,白修德悲哀地給時代雜誌的老闆亨利魯斯寫到:「這個國家正在我的眼前死去。」

時代雜誌的編務主管們和以白修德為代表的在外採訪記者之間的摩擦始,但美國政府極不樂意報導作為盟國的中華民國軍事失利,若將中國報導成處於包圍的劣勢或困獸猶鬥狀,是更不允許的,宣傳「委員長」(Generalissimo)的英明神武是美國媒體戰時對中國報導的第一要務。

1944年初白修德返美休息,開始著手寫作《中國的驚雷,Thunder Out of China》(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5793)。此書出版後,整個英語世界對蔣介石這對基督徒夫婦所領導孤立抗戰的國民政府,原本廣大深刻的同情,就像是沙灘上的城堡遇到漲潮時那樣的快速崩毀,種下1949年國府失去大陸而未能得到美國政府與公眾適時幫助的遠因。

2012年中國導演馮小剛找來描述此事件的報導文學<溫故1942>的作者劉震雲,擔任編劇通力合作,完成電影<溫故1942>,把這個悲慘故事搬上螢幕。雖然蔣介石個人特殊的外型呈現,使得每一個年齡與體態與他相仿的中國演員只要剃了光頭以後,都可以勝任演出這個角色。但本片當中老戲骨陳道明所飾演的這位蔣委員長,應該是本世紀第一個20年中無數華語影視作品中出現過的蔣介石一角,最成功的刻畫。

馬歇爾、蔣宋美齡、蔣中正攝於1945年12月22日(美聯社)
美國特使馬歇爾(左)、委員長夫人蔣宋美齡(中)、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右)攝於1945年12月22日。(資料照,美聯社)

陳道明所飾演的蔣介石表現十分豐滿,片中除了在台灣現在大家已熟知的殘暴形象,比如果斷地下令槍斃走漏災情給外界的電報局長。也有細微之處,委員長無法向任何人述說自己的軟弱與痛苦,只能在教堂暗自向天父禱告時默默地哭泣。就如劉震雲所說的(https://youtu.be/6u_Ed6X97iw),「(委員長在對災情與災民)裝傻充愣的時候,外表還要裝成十分強大,但內心非常虛弱。」

馮小剛更是直指蔣介石無法勝過的悲劇命運,指出「蔣介石並不是不想救災,可是國力不許可。因為他這時還有更大的事要做,就是對日作戰。但是他畢竟是拋棄了人民,最後人民也拋棄了他。」陳道明飾演的蔣介石也沉痛地說,「我這個委員長,到這就變成了獨夫民賊!」

到底蔣介石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擺脫了黨史機構的歌功頌德與黨外人士的厲聲唾罵以外,曾經在抗戰時期擔任遠征軍校尉級軍官,後來又負笈美國,提出過令人耳目一新的「大歷史」觀點的美籍華裔學者黃仁宇的觀點可參照。在1994年出版<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一書中,結論給蔣的評價是,蔣介石在身邊人給他的評價有極端仁慈與絕對殘忍兩種,但是在極端仁慈與絕對殘忍兩種對人處事天差地別的態度中,蔣介石放大了他行動的幅度與範圍。維持了他獨特的「中正」觀念,其目的是在使中國快速現代化,建立起一個在數字上可管理的國家與社會。

1994年該書問世到現在又過了26年,台灣社會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期間因為蔣中正數十年的日記後來都收藏在美國史丹佛大學的胡佛研究中心,在2009年才完全開放。因此2000年初就去世的黃仁宇,所有對蔣的研究並無機會閱讀到第一手的蔣中正日記,而最多參考秦孝儀、毛思誠所編輯的年譜,現存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一些史料,以及《中央日報》譯印的《蔣總統祕錄》而作。如果無緣親炙一手史料的黃仁宇先生對蔣介石只憑瞎子摸象,尚且有如此成就,在現在政治與社會已經全面民主開放之際,因蔣介石而受益與受害者最多的台灣,這26年來出不了更能超越已仙逝20年黃仁宇先生的蔣介石研究專著,不是更值得我們虛心檢討嗎?

*作者為台大國發所博士生,律師考試及格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宗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