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中雄觀點:歷史上最悲慘的遷徙

2020-03-22 07:00

? 人氣

原先在沙皇時代,喀爾瑪克是由阿斯特拉罕、頓河、斯塔夫羅波勒三個地區組成的,受到廣大人民愛戴的丹曾王子(1889-1923),是阿斯特拉罕地區喀爾瑪克、哥薩克的領導人,因為在內戰期間擁護沙皇支持白軍,戰敗流亡到巴黎、柏林。1923年蘇聯宣布大赦戰爭難民,丹曾王子自願返回喀爾瑪克,卻不幸被布爾雪維克處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09年阿斯特拉罕首長I.N. Sokolovsky(中排右二)與喀爾瑪克貴族合影。(桑志提供)
1909年阿斯特拉罕首長I.N. Sokolovsky(中排右二)與喀爾瑪克貴族合影。(桑志提供)

當時,能夠幸運逃離俄境的,只有不到兩千人左右。這批人由黑海乘船逃到土耳其,再陸續逃往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甚至遠至捷克和法國。在這些地方,他們是無國籍的難民,生活困苦,但是只要有自由,有工作,再苦也可以承受。他們努力在當地保有自己的宗教習俗、文化傳統和語言文字。「不管身在何處,都要記得我們是信奉喇嘛教的喀爾瑪克蒙古人!」這是所有喀爾瑪克長者告誡子孫的話。

1933年9月20日,來自新疆土爾扈特的尼爾吉德瑪公主,她的父親是清末民初蒙古三大名王之一的帕勒塔親王,親自去探訪俄國革命後流亡在貝爾格勒的喀爾瑪克人,這是天性使然,無論土爾扈特人流浪在天涯何處,永遠都能感受到鄉情的關懷。

留在俄境內的十多萬喀爾瑪克人,大多數都逃脫不及,有的遭到殺戮,有的被迫送往天寒地凍的西伯利亞勞工營,一波又一波整肅與迫害接踵而至。期間雖然有1935年10月「喀爾瑪克自治共和國」的建立,但那只是史達林的籠絡策略而已。到了1936和1937年間的「大清算」,喀爾瑪克人因為持續不斷的消極抵制,再次遭到俄國政府大規模的迫害,數以千計的喀爾瑪克人或被革職,或是入獄勞改,甚至大批集體放逐到西伯利亞。

流亡歐洲即使在惡劣的生活環境中,仍然保持傳統的宗教生活。(吉佳提供)
流亡歐洲即使在惡劣的生活環境中,仍然保持傳統的宗教生活。(吉佳提供)

二戰夾縫中的撕裂與流亡

而災難,對這個宿命悲慘的民族來說,彷彿真是無止無盡。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在1941年6月入侵俄國,喀爾瑪克人又再次面臨了在「兩害」之中選擇其一的困境。

儘管喀爾瑪克人對蘇聯政權不滿,但他們還是相信政府的宣傳號召,這是一場「純粹的國土保衛戰」,更不能讓「德國爭取歐洲霸權」,於是他們終於投入戰爭,勇於對抗入侵者。在蘇聯的大小聯邦中,喀爾瑪克為「祖國」所付出的傷亡比例是數一數二的。

但另一方面,卻也有為數眾多的喀爾瑪克人藉此機會投效德國,在德軍組織徵召的「新俄軍」麾下,從事「反共抗俄」的戰爭。

此外,革命後流亡歐洲的喀爾瑪克人大多居住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因為德軍答應未來在蘇聯佔領區協助建立一個「喀爾瑪克自由國」,因而他們也參軍成為東線的德國士兵。

1942年,德軍在史達林格勒大潰敗後,撤離俄境。在此同時,約有五千名喀爾瑪克人,他們有的是曾經加入德軍,有的則是被德軍強拉去充當農場或工廠的奴工,現在他們都害怕會遭到俄共的報復,只好隨著德軍一起離境,展開了又一波的流亡生涯。在德國,日子也是慘澹而沒有自由的,所有的喀爾瑪克人都被遷往慕尼黑附近的勞工營裡,這時候也只剩八百多人了。他們失去自由,也享受不到婚姻和家庭生活,但幸運的是,原本那些在俄國大革命之後流亡東歐各國的喀爾瑪克人,隨著德軍的撤離也被迫遷往這些勞工營之中,使得原來散居各地的喀爾瑪克人,竟然意外地在勞工營裡團聚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