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觀點:關於台北市長選舉─幾個名詞

2014-09-28 08:58

? 人氣

台北市市長選舉中,外界總有習慣用於分析的名詞與觀念,但這些觀念卻未必正確。(風傳媒影像合成)

台北市市長選舉中,外界總有習慣用於分析的名詞與觀念,但這些觀念卻未必正確。(風傳媒影像合成)

「黃信介…除了在北五區加強佈防外,其他各區的潛力也不小。他在大同區得一萬零五百多票,建成延平兩區加起來也有一萬零二百多票,其他各區很普遍的分佈在三千票上下。這種戰略是進可攻、退可守,雖然本身地盤可能受到圍攻,但其他各區也可攻城略地。所以,他兩年的苦心佈署沒有白費,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1969.12.22,聯合報)

一、票倉:對特定候選人或政黨來說,票源集中且穩固的選民群體

選舉結果總是由不同的投開票所彙整而成,地理分區因此成為票倉最常被理解的形式。因此在台北市,大同區與士林區被視為民進黨的堡壘,而中山區、萬華區與北投區,也經常被當成綠營的勢力範圍;相對的,文山區、大安區與信義區則是國民黨大本營。不過,這種近乎視覺化(對真實或想像的地圖塗上不同顏色),雖然有助於掌握基本情勢,但若無法同時掌握原始數據,從而理解政治版圖在同質中的異質性,就無法了解選戰對壘的全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是因為相同的數據端視目的不同,可以用不同的解析度、區劃或標準呈現,但若無法理解轉換的過程與必要,就會產生錯誤的判讀。比如說,許多人常詫異於黨外時代被譽為「民主聖地」的「萬華」,這幾年選舉卻普遍藍大於綠,許多缺乏「接地氣」的評論者因此提出各種異想天開的解釋。但其實,「民主聖地萬華」的政治結構變化有限,只是今日的「萬華區」納入了原本古亭區與城中區中最深藍的區塊,而一黨獨裁的遠去,也讓人們把對「深綠票倉」選票絕對數的期待大幅提高。

但在地理的政治版圖外,相異的政治路線在不同收入、職業、教育程度、年齡層的選民群體間,也會得到差別的反應。然而,僅管掌握這種差別反應,不論對於在理想上要與多元社會溝通或者現實地想贏得選舉,都至關重要,但在秘密投票制度下,這些訊息既無法直接從原始投開票數據得知,除了某些高度組織化的團體(如軍警公教被視為國民黨基本盤)外,就必須透過縝密的分析,才能得知在不同的經社條件間,不同政黨或候選人的票倉何在。

所得在各國分析選舉票源時,最核心的社經數據(雖然世界上幾乎沒有階層簡單高低二分的政治地貌)。很有趣的,是僅管缺乏嚴謹的證據支持,但在地方執政權「北藍南綠」十餘年與國民黨的權貴印象下,許多媒體報導乃至以執行方式可議的民調為基礎的研究,都認為國民黨支持者的經社條件應該優於民進黨支持者,而且這種論述的散播者,也認定「藍富綠貧」同時存在於全國,也存在於全國每個行政區。雖然只要以最簡單的方式,即能顯示這種認認知的漏洞。

以四年前的台北市長選舉為例,當年台北市所得最高的十個里(台北市所得最高的十個里置於全國,當然更是金字塔的最尖端),蘇貞昌於其中五的的得票率高於全市平均,就算扣掉生活型態與所得分配「特殊」的三個陽明山里(陽明山前山的里普遍有超高平均所得、偏低中位數所得與高貧窮率的現象),台北市前十富里中還是有三個有高於平均的民進黨支持度。又如因「帝寶」沾染「權貴」形象,這幾年屢傳抗爭的大安區民輝里,其實是大安區少數曾被民進黨拿下的里。由此可知,如同在多數國家,把經濟條件對政治選擇的影響以政黨界限截然二分,在台灣是絕對錯誤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