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輕啟戰端──血流成海的一戰啟示錄

2014-08-10 14:37

? 人氣

最後一點,一戰之所以難以結束,軍方尾大不掉、文人政府指揮不動也是原因之一。德國尤其如此,軍方深信勝券在握,而且勝利是唯一目標。1917年的德國,德皇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已淪為虛位元首,參謀總長興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及其副手魯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掌握實權。然而諷刺的是,魯登道夫的無限制潛艇戰(unrestricted submarine warfare)策略,正是導致美國參戰的關鍵因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戰啟示錄

對於這部血跡斑斑的一戰啟示錄,今日的國家領導人應如何解讀?首先:發動戰爭容易,結束戰爭困難。近代最顯著的案例就是美國總統小布希的阿富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時間、傷亡、戰費都遠超過當初預期。美軍2003年3月入侵伊拉克戰爭,一個多月後小布希就宣布「任務完成」,然而美軍戰鬥部隊直到2011年12月才撤離,而且伊拉克目前仍是一團亂局。至於2001年10月開打的阿富汗戰場,到現在還有3萬2800名美軍留駐。

其次,一戰的苦澀經驗告訴我們,戰爭一旦爆發,最先「陣亡」的往往是事實真相,在硝煙塵埃中掌握精確的戰況資訊極為困難。士兵的報告會迎合上級期望,將領期望民眾相信他們能夠帶來勝利,媒體很容易被愛國精神與營運需求蒙蔽扭曲。這些因素都會導致主戰勢力鋌而走險,將國家帶往險境甚至絕境。

第三,將敵人妖魔化、非人化仍然是今日戰爭的慣用伎倆。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Hamas)對以色列的批判充斥著反猶太語彙,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種族歧視也日益鮮明。遜尼派與什葉派雖然同屬伊斯蘭教,但相互廝殺毫不留情。在印度次大陸,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不時爆發血腥衝突。非洲內戰諸國經常傳出種族屠殺。

如果你要在戰場上殺戮一大群人,先決條件可能就是否定對方的人類特質。只是這樣一來,戰爭往往會變得血腥而漫長,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的奧匈帝國部隊處決塞爾維亞戰俘(維基百科)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