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茶樹種回一個山頭:《農產加工不只醬》選摘(2)

2020-03-05 05:10

? 人氣

茶園若施用除草劑、化學肥料和化學合成農藥,除了污染水源,也會對整體生態造成影響。圖為茶園示意圖。(資料照,取自台灣農林網站)

茶園若施用除草劑、化學肥料和化學合成農藥,除了污染水源,也會對整體生態造成影響。圖為茶園示意圖。(資料照,取自台灣農林網站)

位於坪林海拔約兩百公尺的淨源茶場,泡茶桌隔了一面落地窗與層層山巒相鄰。顧問陳善嘉擺了茶席,將包種茶注入茶海。思緒搭著茶湯散發的幽蘭馨香,他的記憶回到十一年前,緩緩說起「淨源計畫」的源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坪林與雙溪、石碇、新店是大臺北地區的水源地,供應六百萬人生活用水。試想,若是位於坪林的茶園,整年施用除草劑、化學肥料和化學合成農藥,不僅污染水源,也為生態埋下隱憂。

生養萬物的大地母親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慈心)會推廣有機,源自日常老和尚的慈悲心與他對土地的關愛。日常老和尚認為,若不愛護臺灣這片土地,後代子孫將無宜居空間;推廣友善、有機的耕作方式,是慈心的目標及使命。

土壤可以生養萬物,透過有機耕作的方式讓大地回復生機,是培養沃土的途徑。陳善嘉說:「土壤的微生物可以鬆軟土壤,微生物分解出來的養分也有益植物生長。」對照施用過量的化學肥料或是農藥的土壤,經雨水流入水庫,會造成水源優養化的情形,對水庫壽命、生態環境和飲用水安全影響甚鉅。

2009年初,慈心開始舉辦「坪林地區有機茶輔導生產計畫」說明會,有意願轉作的農民極為少數。陳善嘉說:「因為他們擔心:『用藥都做不好了,怎麼可能不用藥會做得好?』」

20200221-農民,農田,種植,示意圖。(資料照,取自pixabay)
願意以有機方式耕種的農民並不多。示意圖。(資料照,取自pixabay)

迎光溯源前行

慈心的夥伴沒有因此灰心。他們心裡明白,轉作有機耕作的頭幾年必定辛苦。採慣行農法栽培的土壤已習慣化肥和農藥,轉為有機的耕作方式是很大的挑戰。因此,他們謹慎篩選茶園,以獨立田區作為優先考量。陳善嘉說:「獨立田區被鄰田汙染的機率比較低,茶農已經這麼用心投入,再遭到污染的話,對他來講是一種傷害。」

當時他們逐戶拜訪茶農,在互動過程中,拿出合作的利多鼓勵茶農加入有機的行列。「其實農民最擔心的就是賣茶。」陳善嘉說,慈心鼓勵茶農,只須將茶園管理好,後端的製茶、銷售都由慈心負責。

不過,多數茶農仍持觀望態度。「有一個農友我們等了他十年,第一次找他的時候,他說等他兒子長大,再去就說等兒子退伍。去年他兒子終於加入了。」最後,他們找到了王緒潭、陳陸合、余三和等十位農友,提供少則一、兩分地,多則八分地轉做有機。一行人手把手,在曲折幽暗的隧道裡,循著遠方的微光慢慢前行。

茶角盲椿象都比我早出門

王緒潭剛轉有機時,茶樹年齡僅四年,加上遵照慈心的引導照顧茶園,收益最好。其餘茶農的樹齡多為十幾、二十幾年,長年施用農藥和化肥,驟然改用有機方式耕作,更添照顧上的難度。王緒潭開玩笑說,他當初是「目睭愛睏愛睏」,才會被慈心「騙了」。頭兩、三年因為茶角盲椿象肆虐,完全沒有收入。他本來已經下決心要放棄,不過台刈之後的茶樹又冒出新芽,才決定繼續苦撐。十一年過去了,目前最讓他以及其他茶農頭疼的,依然是茶角盲椿象:「這對慣行茶園來說也具相當挑戰性,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提出解決之道。」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