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香港的「在地」價值為何珍貴?

2014-06-24 12:35

? 人氣

香港620反新界東北發展集會一角。(資料照,騰訊大家網)

香港620反新界東北發展集會一角。(資料照,騰訊大家網)

一個故事有許多種講法,一件事也同理。掛心香港事的,對「新界東北發展」爭議早有耳聞。不大關心的,或許也看了《竊聽風雲3》,約略知道新界的土地發展問題,還記住了「丁權」這詞。電影裡故事爛尾,其實不怪導演,如果從殖民地年代頒布丁屋政策至今近半個世紀留給新界的土地問題,兩小時電影就能擺平,那電影外的「新界東北」也不會讓梁特首撓頭到搬出金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來呼籲港人合作——不過這種捉錯用神的效果,倒是和《竊3》裡幾個土豪突兀地唱起TVB懷舊主題曲有得一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會認為,「新界東北發展」爭議裡最有價值的部分,不是最近激烈到不得了的立法會,不是討論背後多大比例上在「反深港融合」,甚至也不是地產商的利益輸送(香港地產問題的貪念又非新界獨有),而是一種近年來在香港逐步凝聚受到重視又難能可貴的本土性:在地。

《竊聽風雲3》裡,站在農地上的周迅反問吳彥祖「你不知道地是用來種不是用來賣的嗎?」其實講得做作,卻還是在戲院的黑暗裡,微妙刺中了人心。「土地」這個詞,距離我們有多遠?先不談香港,內地年輕人怎樣看待土地?我很少在一線城市聽到80、90後去討論這議題。我們習慣於討論房產地價租金,但不是土地。

「土地」在單一扁平的城市生活結構裡是很飄渺的概念,和大多數人無關。又有多少年輕一輩會對溫鐵軍所說的「如果不瞭解鄉土中國,你連一個做中國人的資格都沒有」心有戚戚?整整一代渴望向社會上層流動的學子,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拼了命也要考上大學,考去城市,脫離農村,擺脫自己的「鄉土」身份。無數年輕人,透過艱困高考獲取高等教育機會,就是為了徹底脫離生養自己的那片「土地」。

談土地談農業有什麼功用?我們先來認識一個新界人。他叫袁易天,港大比較文學系畢業,父母都是新界農人,從小有幫家人務農的生活經驗。香港回歸那年,他放棄城市工作在粉嶺找了塊農田嘗試有機耕種,當起了「農夫」。

同齡人的職業績效以三年五載去計,可種地是漫漫的一生一世,急不得。十幾年來,他把青春都給了新界農田。前兩年一場討論農業和城市發展關係的講座上,他說:「想呼吸一口清新空氣,想見見綠色……這就是農業的功用。」

如今「新界東北」吵得如火如荼,他又站出來告訴人們,「新界東北」計畫發展的上水、粉嶺、沙頭角、打鼓嶺這幾處主要區域,都是最宜耕宜種的好地,這些土地上能種出蘭芥、雷公鑿苦瓜、唐芹、白通和西洋菜——最在地的香港的菜。農業有什麼功用?這些看得見的本土食材,天然有機,吃進口裡,滋養的是本土的生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選凝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