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香港的「在地」價值為何珍貴?

2014-06-24 12:35

? 人氣

《竊3》的兩位導演麥莊在訪問中質疑人們何須如此沉迷「發展」?「發展」是我們這個社會的一種習慣,就像我們習慣認為「香港地少人多,當然更談不上農業了」。可事實上香港不是沒有農業,近年更有趨勢許多年輕人主動選擇像袁易天那樣走進農田耕種,香港只是「一塊農地都不能少」,不能用「發展」作為摧毀農田生態的理由。更何況這「發展」還把「私人發展」和公共用途混在一處。單以粉嶺北為例,八成地都要拿來建私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香港80後對「本土」的愛】

「反新界東北發展」的呼聲裡,許多站在最前線的,是香港本土的80後。像卓佳佳,一個很年輕的女孩,2007年才進大學,野外考察機緣巧合愛上了粉嶺北的農地,她協同馬屎埔村居民一起成立了實踐永續農業的「馬寶寶社區農場」。

日前,她在公開發言裡告訴香港人:「當有了土地和本土農業,我們雖然不能一下子瓦解資本集團,但至少我們會有選擇空間,生活上多了一種可能性。」——你會發現,這班香港年輕人所表現出的「反抗」意識,不是泛政治化的。

他們不像他們上一代那樣背靠大歷史框架去投身社運,他們也沒有知識分子那種抽象的價值執迷。這批香港「80後」是實打實生長在本土,他們的成長環境決定了的他們的主體性沒受到太多殖民浸染,也不會被裹挾進大中華的身份認同裡。他們愛的,就是伴隨他們從小長到大的香港,他們想在這裡生活、生產、呼吸、自給,想要這片土地擁抱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這批年輕人的「本土主義」想法是「在地」,是從個人實踐出發。信念對他們來說不是高大空洞的價值,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內容。他們沒去選擇那種一萬三萬五萬拼資歷搏加薪的生活模式,他們敢於放棄自己在主流價值所肯定的向上流動的社會階梯中的位置,和新界村民一起種菜,過一個月用幾千塊的生活。他們不依賴「發展」的大系統也活得不錯,而他們也想把這種「生活」展現給新界之外的更多人。

「馬寶寶社區農場」四年裡辦了300多次導賞團,都是卓佳佳自己去帶。這個小女生走在烈日暴曬的農地裡一次又一次去跟人解釋「新界東北」是怎麼回事,食物、生活、農業、發展之間又是怎樣的關係。她想讓更多港人明白「土地不屬於人,是人類屬於土地」,所以當她講出:「土地資源不是上一代留給我們,而是我們向下一代借用」時,我會覺得比《竊3》裡周迅的煽情反問更有力量也更讓人信服得多。因為你看得見她對土地的情感,也看見她在紮實地耕作。

其實在我們討論香港問題時,不是一談本土一談在地,情緒就要對立劍拔弩張。「在地」論述在香港開始得很晚,近年才逐漸形成一股趨勢。而這觀念本身的正能量,單看韓國就是好例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選凝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