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香港的「在地」價值為何珍貴?

2014-06-24 12:35

? 人氣

韓國農協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提出「身土不二」口號,出自大乘經的一句佛偈,成了照亮民族主體性的明燈。韓國媒體當時大力引導國民相信,吃自己土地上生長出的農作物才最健康,還透過各種渠道讓國人瞭解本土的農林漁業土特產。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韓國人信賴國貨、自給自足的消費模型從農產品一路延伸到科技、製造業、輕工業乃至文化產品,他們對「本土」的信心久而久之成了信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本土首先要有「土」。「新界東北」爭議歸根結底就是要挑戰發展的迷思。如果「發展」的前提不是「永續」,反而要在有限的土地上毀掉良田,那麼這「發展」就充滿遺憾,完全沒從「人」的角度出發考量。

對常年生活在都市遠離自然和農業的我們來說,「身與土」看起來似乎並不依存,所以城與鄉、人與地、昆蟲與瓜田間的共生關係也普遍被忽略。的確這些內容,和股票數字和朝九晚五和消費帶來的愉悅是沒什麼關係,但卻是我們活著的最基本支撐。

在地,就是對本土的愛。你愛一個地方,才會愛它的農地、鄉郊、空氣和水,然後才談得上從中提煉結連文化和生活習慣。地道港人裡,又有多少愛這個「我城」並不繁華的部分?瞭解新界一直有「耕住合一」的生活模式?卓佳佳那班年輕80後,恰恰就是想讓更多港人知道香港不只有「城市規劃」也可以有「城鄉規劃」——香港有鄉有地有田需要保護,不要急著把它們剷平兌換成幾十層的居住單位。

【「在地」是一種觀念改變】

那我們再來談「反抗」。在「反抗」這件事裡站在最前線的人,就一定具有某種暴力色彩嗎?試想一下,一群每天在關心怎麼耕田運菜怎麼多種樹吸引些雀鳥吃害蟲的人,能有多暴力?能想去爭些什麼?他們擁抱的是這個地方,也是人與人的關係。這些香港的80後不像他們上一代那樣把家國掛在口邊,但也並沒有證據證明他們非要跟體制對著干。就像卓佳佳說:「摧毀新界的過程,是一種由上而下、資本壟斷的權力,那才是我們真正要面對和抵抗的。」

所以如果我們把這班年輕人的訴求放在「反抗」港府層面,其實是低估了他們。他們為了他們所嚮往的「在地生活」,付出了世俗意義上的物質生活代價,他們不貪圖半吊子的兼顧兩全,他們要的就是有機的天然的生活。他們真正反叛和對抗的是更高層面的資本與權力所形構出的意識形態霸權。所以他們是很顛覆,但也很平和,比高喊口號的「左膠」更顛覆,又比唯恐天下不亂的「右膠」更真正懂得「本土」。

顛覆一種根深蒂固的結構性霸權,其實遠比政治口號層次上的對抗衝擊更艱難。「在地」的可貴在於這些實踐者們身體力行地嘗試從「發展」的大系統裡脫身,也希望更多人能有醒覺——先不說是否加入他們的行列,至少不去助長這個大系統滾雪球似的吞沒一切,連新界的農地也要貪婪吃掉。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選凝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