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新冠肺炎」覆蓋「武漢肺炎」,笑「皇恩浩蕩」下的歧視症

2020-02-20 06:00

? 人氣

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日前宣布在中國和世界多地造成疫情由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疾病已經正式被官方命名為「COVID-19」。(資料照,AP)

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日前宣布在中國和世界多地造成疫情由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疾病已經正式被官方命名為「COVID-19」。(資料照,AP)

關於「武漢肺炎」這名稱的歧視性,我不知道在台灣開第一槍的是不是黃安,只知道黃安的說法很快被集中「槍決」,除了陳時中反嗆「那叫”中國肺炎”不是更糟糕?」之外,網路輿論不難搜到幫「武漢肺炎」壯聲勢的若干說法,好像不稱「武漢肺炎」就是「賣國」似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確實在WHO正式公佈疾名「新冠肺炎」(COVID-19)前,台媒多暫時以俗稱下標,算是情有可原,但正名之後,還在用俗稱「逞快」的,基本上就是「反中大於一切」,政治立場極端的媒體。

事實上,放眼世界,即便是媒體界的「反中聖殿」如「紐約時報」,「BBC」,「德國之聲」,「華爾街日報」,甚至美國官方喉舌「美國之音」,都在WHO正名後改稱「新冠肺炎」,稱「新冠病毒疫情」。至此,世界各角落也只有極端反中的媒體才沿用「武漢肺炎」,如韓國的「朝鮮日報」。

另外就是台灣的「中央通訊社」以及若干「反中成痴」的綠媒,也繼續沿用歧視性名稱。

關於聲援歧視性名稱的輿論,論點的基本模式有二,其一,成例型,將一些歷史上以地名,種族命名的「老疾」羅列,以證「武漢肺炎」的正當性。其二,顧左右而言他型,將污名化中國政治史與古代意識型態的手段,以及抨擊當代中共政治的說辭搬出來,證明「這個政權沒資格反歧視」。

以上兩種模式都是老梗,不脫「反中教條」的基本邏輯,也趁蔡英文選舉大勝,抓緊時間大放厥詞。論點不值細考,更不值一駁,只需要端出大眾皆知的國際性主流媒體之下標選擇,即可判斷「新冠肺炎」覆蓋了「武漢肺炎」。

還在沿用「武漢肺炎」的媒體,盡量Local一點沒關係,反正不愁沒市場,有沒有基本格調並非重點。至於還稍有點品味的讀者,大可藉此判斷一家媒體的格局與心態,本文,則不過是留下一點歷史註腳,為「新冠肺炎」的「勝利」留個紀錄。

黃安的批評並沒有錯,但罵街的工具選擇使用「民族敗類」,那真是幫了倒忙,但此人一向幫倒忙,也算「疑似反串,始終如一」。倒是黃時中抖機靈地回嗆,讓民進黨所粉飾的「價值進步」完全破功,突顯了其真實黨性的粗鄙,在一片「皇恩浩蕩」的風向裡,也有反串嫌疑。

20200214-黃安微博貼文。(截取自黃安微博)
黃安微博貼文。(截取自黃安微博)

當我們談「普世價值」,我們在談什麼?不是在宣揚超越種族,性別,階級,宗教,政治意識型態的文明價值嗎?拋開那些與政治體制選擇有關,容有爭議的價值不談,「反歧視」正是一種不能帶有指向性,不能秤斤論兩討價還價的普世價值。

誠然我們不能否認歧視的標準也有其不確定性,與無可避免的當代性,但如今針對「疾病」的歧視標準,爭議算是很小的,因為不以人名,地名,國名,種族,特定社會群體命名疾病,不是很難做到的事,也是彰顯人性本善最起碼的標準。

早前,此項價值尚未被重視,但現在都什麼時代了,還搞歧視性疾病名稱?我們當然可說WHO有政治考量,但哪個國際組織沒有?台灣成天想蹭進國際組織又政治掛帥,卻連基本的國際政治常識都缺乏,罵WHO是在嗨什麼?重點在於,WHO對疾病名稱反歧視的呼籲,一點都沒有錯。

那些宣讀「反中教條」聲援「武漢病毒」的,就像日據時代日媒稱台灣原住民為「野人」一樣,活在相對野蠻的過去。可笑的是,這些人之中很有一部份是靠販賣愛與包容等「左派演技」吸粉的,一遇到中國問題,立刻變極右派,歧視得振振有詞,還理直氣壯。

還「那叫”中國肺炎”不是更糟糕?」呢。

20200218-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8日召開記者會,指揮官陳時中發言。(盧逸峰攝)
日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發言表示,與其叫武漢肺炎,「那叫”中國肺炎”不是更糟糕?」。(資料照,盧逸峰攝)

論世上「歧視史」最豐富的疾病,非「AIDS」(愛滋病)莫屬,多年來各種學門的學者都嘗試系統性論述這疾病引發社會歧視的故事。關於歧視的社會學解釋,細節不論,捻其總要: 歧視產生於某人具有不能被其他人信任的特徵,大致分為三類: 身體上的缺陷(含心理上的),個人污點(如罪犯),與民族(種族,國籍,居住地)。

以心理學觀點來看,這些特徵之所以轉化為歧視,背後總有一個社會標籤化的過程,某些族群,疾病,身體缺陷被「成見」所分類,「成見」其實絕大部分都是偏見,而操弄偏見,最容易煽動人心,因此便於聚集,最後生長出一群一群的歧視者。

透過同性戀者的性行為所產生的疾病,很快就成為歧視對象,最後波及到非經同性性行為得病的病患,除了受病魔侵襲,還得受到社會鄙視雙重壓力。試問,哪天若某性病發源於嘉義,舉世皆稱「嘉義性病」,嘉義人做何感想?難道論者會為硬挺此俗稱,而穿越古今地搜尋嘉義人該被歧視的證據不成?

我就想問,有沒有一種人,在真心反對歧視同性戀之餘,還是個堅稱「武漢肺炎」者?這個問題也是在問,在各種議題上高舉反歧視的公民團體,到底有沒有一致的標準與基本認知評判一切歧視行為,而不是只在意特定族群?

再者,那些不願被當成中國人遭拒絕入境的台灣人,難道不是因為「被歧視感」?不願自己被歧視卻又堅持歧視他人,這是人品過低的表現。

另一方面,上述那些國際級媒體,就算將「武漢肺炎」換成「新冠肺炎」,各種歧視性黑中國的言論照樣刊登,連「東亞病夫」都重出江湖。既然骨子裡歧視又不怕表現於外,那為什麼要捨「武漢肺炎」就「新冠肺炎」呢?要歧視就歧視到底不是比較一致嗎?

因為在疾病名稱上搞歧視,格調實在太低,繼續使用有損聲譽,至於其他評論怎麼歧視中國,一句「不代表本報立場」即可。評論內容是言論自由,再怎麼Low的言論都有辯解空間,但如何選擇疾病名稱卻攸關媒體形象。

簡言之,就是這些著名的媒體還「要臉」。

歧視就是歧視,不會因為網軍製造「皇恩浩蕩」的空氣,歧視就變聖潔了,即便今上口口聲聲「進步價值」。

那些文青式口號比較容易被遺忘,陳時中這句「那叫『中國肺炎』不是更糟糕?」,才值得在這簿歧視史上,留下一筆。

「無知與歧視,往往比病毒本身更加危險」,這話是在「愛滋與歧視」的相關文章節錄的。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雁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