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中韓FTA原子彈拆卸,台灣少受損卻難獲利

2017-03-07 06:30

? 人氣

中韓的「薩德結」看起來是難解,短期內看不到化解的可能,中國對兩國經貿關係的緊縮、對韓國企業與產品的抵制「懲罰」,有可能擴大深化;今天是樂天,明天可能就是三星;這次是因「廣告不實」罰樂天,下次就可能是查三星面板廠的環保、稅務。由這個角度來看,台灣確實可大大的鬆一口氣,如果中韓從官方到民間都「水乳交融」,台灣企業與產品都將面對莫大的壓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韓FTA效益不如預期,FTA無用論勝利?

不過,回頭看看中韓FTA生效以來的數據,顯然是不如預期。中韓FTA生效1年後,中韓的貿易總額反而縮水近1成─而且很公平,韓國對中國出口減少近1成、從中國進口也縮水近1成;但雙方互相投資的金額則是成長。

對那些反對兩岸ECFA、貨貿的「FTA無用論者」,中韓FTA生效後的數據,正好提供一個極佳的證據。不過,實際情況遠比看表面的數據複雜。

無論是理論上或是企業實務上,FTA必然能產生效益;以出口國的觀點來看,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原本要課10%關稅的商品,因FTA簽署成為免稅,代表的就是有降價空間,因此在該市場市場的價格競爭力必然提升而有助於提高市占、增加出口額。

不過,「其它條件」不會不變,而且是永遠在變。中韓FTA看起來失效,原因一個是中國經濟放緩,另一個因素是中國產業結構大調整。

中國經濟放緩+進口替代,削弱FTA效益

中國這2年經濟成長率放緩到7%以下,經濟走緩,市場需求當然也減少,台韓都是從2015年開始就出現出口衰退情況,重要原因就是中國經濟走緩、需求減少。2015年台灣對外出口衰退10%,對中國出口則衰退到12%,2016年出口衰退1.73%,對中國出口減少0.2%。這2年韓國整體對外出口與對中國出口也同樣都是衰退─相較之下,在那個中國經濟高速成長期,從2002年到2013年韓國對中國平均每年出口成長率是接近20%,台灣雖然不如韓國,也有13%。

更重要的原因在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某個程度上而言,北京在推動「進口替代」─特別是科技產業與產品,原本進口的零組件、產品,逐漸變成本土企業生產。最代表性的是面板,近幾年全球面板投資設備有7成是中國廠商購買,讓中國從十多年前仰賴台、韓供貨、幾近面板「荒漠」,到今日中國面板產量已經與台韓鼎足而立,中國京東方的產量甚至在去年超越友達─而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液晶電視市場。

三星在中國市場節節敗退,本土廠商出頭

消費產品則以手機最具代表性;中國手機品牌華為、oppo、vivo、小米崛起,品質好價格低,算是高cp值產品,韓國三星從雄倨中國市場冠軍到被擠出前5名,不過是2年時間而已,中國市場市占前10大只有蘋果、三星擠入,其它清一色是中國品牌;至於台灣的htc則更早就看不到身影,只能被列入「其它類」─而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智慧手機市場。這種進口替代遍及各領域,台韓如不能提升競爭力、作好差異化,未來對中國的出口會相當辛苦。

兩岸陷僵局,台灣企業難受益

不過,在中韓陷入低潮時,韓國在中國市場受壓制打擊、難施展開時,兩岸也陷入僵局;因此,台灣的企業與產業也難獲利,短期內還是看不到解局。未來要觀察的是中韓的低潮與爭端,是會逐漸「收斂降低」最後化解,還是繼續升高擴大─如果是後者,其對中韓FTA的實質影響如何,更是值得注意,因為台韓在中國市場是標準的零和遊戲。但就怕韓廠市占掉下去,台廠卻搶食不到,獲利者只有中國廠商。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