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中韓FTA原子彈拆卸,台灣少受損卻難獲利

2017-03-07 06:30

? 人氣

中韓關係陷低潮,FTA效益不如預期。圖為中國抗議民眾拉起「樂天支持薩德、馬上滾出中國」的橫幅。

中韓關係陷低潮,FTA效益不如預期。圖為中國抗議民眾拉起「樂天支持薩德、馬上滾出中國」的橫幅。

中韓為了美國在韓國佈署薩德飛彈一事鬧得不可開交,從官方到民間交流、經貿關係急凍;某個程度上,台灣可以暫時鬆一口氣─中韓FTA(自由貿易協定)、這個曾被學者認為對台灣經濟有原子彈威力的協定,其對台灣的衝擊應是紓緩了。只是,雖然台灣經濟能少受損,卻未必能獲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韓FTA,台灣經濟的原子彈?

在兩岸洽談服貿協議、貨貿協議全部受阻時,中韓在2014年11月,利用在北京舉行APEC(亞太經合會)領袖會議的場合,由兩國元首習近平、朴槿惠共同宣布完成中韓FTA實質談判,同時快馬加鞭的在隔年簽署正式協議,並在2015年底正式生效上路;未來20年兩國有超過9成的商品全部要撤銷關稅。

此事引發國內學界與企業界相當大的震撼,企業界認為中國是台灣最大、最重要的出口市場,台灣的出口與經濟都將因此受衝擊,當時業界每天講的就是要政府趕快完成兩岸貨貿,才能解除中韓FTA帶來的危機。學界的經濟模型估計則是台灣工業產品出口額中,有近4分之1都會受此影響,金額接近400億美元,台灣工業產品被韓國取代的項目,最高比重可達4%,以鋼鐵、工具機、汽車、面板、石化、紡織、玻璃等七大行業受的影響較嚴重。有學者就形容中韓FTA對台灣經濟而言,有如原子彈一樣的威力。

出口直接競爭,中國同為台韓最大出口市場

就台韓兩國的全球經貿佈局與競爭而言,情況確實如此;台韓的出口產品重疊性高達8成左右,特別是科技類產品幾乎都是硬碰硬、直接正面競爭,而台灣顯然是居劣勢。此外,中國同樣是台韓最重要也是最大的出口市場─占台灣總出口的4成左右、占韓國總出口的3成上下。不論是在中國市場敗退,或是中國經濟放緩,台韓都難逃衝擊。

不過,在中韓FTA生效不到1年,中韓就因美國在韓國佈署薩德飛彈而讓兩國關係陷低潮,而且,方興未艾、有越演越烈之勢;從官方的警告、對韓國藝人與節目的緊縮、最後是對韓國大企業樂天下手─樂天官網先是被駭、下架,再來是北京樂天超市「因發布違法廣告」被罰,而且「是全市首宗」。

薩德引起抵制韓國,台灣壓力減少

中國永遠不缺「愛國人士」,只要官方明確表態,民間一定跟進:民間出現一片抵制韓貨聲,韓國商品被下架;官方媒體還主張「把樂天逐出中國市場」、「逐步升級對韓國文化產品的進口限制」,同時呼籲民眾「最近和今後一段時間裡準備買車但還沒有訂車的人,可以繞開韓國的品牌,想買手機的人也一樣」,「有前往韓國旅遊計畫的人,如果已經做好了安排,盡可成行。沒有安排好的,就可考慮改變計畫」。

中韓的「薩德結」看起來是難解,短期內看不到化解的可能,中國對兩國經貿關係的緊縮、對韓國企業與產品的抵制「懲罰」,有可能擴大深化;今天是樂天,明天可能就是三星;這次是因「廣告不實」罰樂天,下次就可能是查三星面板廠的環保、稅務。由這個角度來看,台灣確實可大大的鬆一口氣,如果中韓從官方到民間都「水乳交融」,台灣企業與產品都將面對莫大的壓力。

中韓FTA效益不如預期,FTA無用論勝利?

不過,回頭看看中韓FTA生效以來的數據,顯然是不如預期。中韓FTA生效1年後,中韓的貿易總額反而縮水近1成─而且很公平,韓國對中國出口減少近1成、從中國進口也縮水近1成;但雙方互相投資的金額則是成長。

對那些反對兩岸ECFA、貨貿的「FTA無用論者」,中韓FTA生效後的數據,正好提供一個極佳的證據。不過,實際情況遠比看表面的數據複雜。

無論是理論上或是企業實務上,FTA必然能產生效益;以出口國的觀點來看,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原本要課10%關稅的商品,因FTA簽署成為免稅,代表的就是有降價空間,因此在該市場市場的價格競爭力必然提升而有助於提高市占、增加出口額。

不過,「其它條件」不會不變,而且是永遠在變。中韓FTA看起來失效,原因一個是中國經濟放緩,另一個因素是中國產業結構大調整。

中國經濟放緩+進口替代,削弱FTA效益

中國這2年經濟成長率放緩到7%以下,經濟走緩,市場需求當然也減少,台韓都是從2015年開始就出現出口衰退情況,重要原因就是中國經濟走緩、需求減少。2015年台灣對外出口衰退10%,對中國出口則衰退到12%,2016年出口衰退1.73%,對中國出口減少0.2%。這2年韓國整體對外出口與對中國出口也同樣都是衰退─相較之下,在那個中國經濟高速成長期,從2002年到2013年韓國對中國平均每年出口成長率是接近20%,台灣雖然不如韓國,也有13%。

更重要的原因在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某個程度上而言,北京在推動「進口替代」─特別是科技產業與產品,原本進口的零組件、產品,逐漸變成本土企業生產。最代表性的是面板,近幾年全球面板投資設備有7成是中國廠商購買,讓中國從十多年前仰賴台、韓供貨、幾近面板「荒漠」,到今日中國面板產量已經與台韓鼎足而立,中國京東方的產量甚至在去年超越友達─而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液晶電視市場。

三星在中國市場節節敗退,本土廠商出頭

消費產品則以手機最具代表性;中國手機品牌華為、oppo、vivo、小米崛起,品質好價格低,算是高cp值產品,韓國三星從雄倨中國市場冠軍到被擠出前5名,不過是2年時間而已,中國市場市占前10大只有蘋果、三星擠入,其它清一色是中國品牌;至於台灣的htc則更早就看不到身影,只能被列入「其它類」─而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智慧手機市場。這種進口替代遍及各領域,台韓如不能提升競爭力、作好差異化,未來對中國的出口會相當辛苦。

兩岸陷僵局,台灣企業難受益

不過,在中韓陷入低潮時,韓國在中國市場受壓制打擊、難施展開時,兩岸也陷入僵局;因此,台灣的企業與產業也難獲利,短期內還是看不到解局。未來要觀察的是中韓的低潮與爭端,是會逐漸「收斂降低」最後化解,還是繼續升高擴大─如果是後者,其對中韓FTA的實質影響如何,更是值得注意,因為台韓在中國市場是標準的零和遊戲。但就怕韓廠市占掉下去,台廠卻搶食不到,獲利者只有中國廠商。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