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自由貿易爭議多 美國人怎麼看?

2014-05-02 19:36

? 人氣

美國總統歐巴馬力推TPP與TTIP兩項自由貿易協定,但是在國內外遭遇重重阻力。(美聯社)

美國總統歐巴馬力推TPP與TTIP兩項自由貿易協定,但是在國內外遭遇重重阻力。(美聯社)

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古已有之,於今尤烈,近來《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CSSTA)在台灣掀起軒然大波,姊妹作《海峽兩岸貨物貿易協議》還躺在談判桌上,利弊得失言人人殊,贊成者與反對者幾乎無法溝通,遑論共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其實我們不妨遠眺太平洋彼岸的美國,看看他們如何看待類似的議題,如何因應自由貿易帶來的衝擊,政府應該怎麼做才能夠降低負面效應、化解社會疑慮。

美國近來也因為FTA引發熱烈爭議,焦點有二:《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與《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TTIP)。TPP涵蓋美國與亞太11國,台灣與南韓也有意入夥。TTIP規模更大,是美國與歐盟28國對談,兩大經濟體佔全球經濟總量一半、全球貿易額1/3。

TTIP工程浩大,內容複雜,影響深遠,雖然近來烏克蘭危機升高,俄羅斯野心勃勃,讓美歐雙方體認到深化合作、強化盟約的必要性,然而近期內想要敲定協議,難度極高。而且歐盟28國是採共識決,就算協議出爐,任何一國都可以破壞好事。

TPP就比較有眉目,歐巴馬4月下旬出訪亞洲四國,核心任務之一就是為TPP生火加溫。日本的角色尤其關鍵,為了換取日本在農產品與汽車問題上讓步,首度公開宣示釣魚台問題適用於《美日安全保障條約》,結果卻被日本擺了一道,空手而回。

空手回到華府,歐巴馬將更難面對今年要改選的國會。4月30日,美國商務部公布2014年第一季(1至3月)經濟成長概況,結果交出只成長0.1%的慘澹成績單,其中出口衰退7.6%是元凶之一。

其實不只是TPP,美國社會對自由貿易一直抱持複雜的感受。過去20年來,美國與世界各國的貿易額翻了一番有餘,從汽車到電腦軟體,美國產品縱橫全球市場;美國民眾也因此享有更物美價廉的生活必需品;以衣著為例,拜「中國製造」與「孟加拉製造」之賜,美國人的衣著成本在過去20年降低了8.2%。

然而貿易帶來的負面衝擊也不可小覷,尤其是與中國的貿易,讓美國製造業最難消受。去年有一項研究報告估計,從1990年到2007年,「中國製造」讓美國製造業就業市場流失了將近500萬個工作機會。因此而失業的勞工,通常很難再回到就業市場。

面對這樣的態勢,歐巴馬政府應該如何繼續推動TPP與TTIP?《紐約時報》在4月19日的社論〈這一回,把全球貿易搞對〉(This Time, Get Global Trade Right)中提出建言。

首先,要提升談判過程的透明度。國會與民眾對TPP最不放心的地方,在於歐巴馬行政部門諱莫如深,只願提供少得可憐的細節,無法讓外界全面分析利弊得失。而且大企業因為列席美國貿易代表的諮詢委員會,往往能夠洞燭機先,對談判與決策過程,發揮遠大於公益團體的影響力,獲取特殊利益。

其次,雖然FTA對就業市場的影響人盡皆知,但是衝擊更大的是匯率操縱。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2年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南韓、馬來西亞等國以壓抑貨幣升值來提振出口,才是重創美國就業市場的元凶,美國必須要求它們停止操縱匯率。

第三,美國對於貿易夥伴國,必須要求它們貫徹「可執行的」(enforceable)勞動與環境法規,保護勞工權益與環境,一方面為美國勞工營造更公平的競爭環境,一方面也提升這些國家勞工的生活品質。

第四,歐巴馬政府必須以公眾利益來制衡企業利益,在美國貿易代表的諮詢委員會,消費者與勞工團體必須有一席之地。同時政府也要正告大企業,對於貿易夥伴國採行的監管措施,大企業不得任意提出訴訟。

美國國會已經針對TPP表明立場,不會給歐巴馬「快車道」(fast track)通行權。紐時認為歐巴馬政府是咎由自取,FTA談判已經不是只涉及關稅、配額的純貿易議題,政府祕密行事,反而讓自身成為攻擊目標。歐巴馬既然指責批評者多所誤解,那就更應該講清楚說明白,說明TPP或TTIP對經濟與勞工到底有什麼好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