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台灣學運暴露兩岸深層危機

2014-04-12 19:43

? 人氣

但以反服貿為主題的太陽花學運突然爆發,猶如平地驚雷,把兩岸政府震得暈頭轉向。弄不懂,想不通,氣不過。對大陸當局來說,從江澤民時代強硬的「飛彈政策」,到主要致力於「爭取台灣人民」的柔性對台,再到開放大陸高端市場給台灣做經濟腹地,已經是大陸對台政策的最大調整。但無論怎麽調整台灣民眾都不買賬,難道不是「逢中必反」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馬英九政府來說,台灣最大短板就是經濟。亞洲四小龍之首已一落千丈,不復昨日輝煌,更致命的是看不到突圍的可能,這不僅影響2300萬台灣人民的生計,更有損台灣的尊嚴,尤其有損自由、民主的尊嚴。所以當務之急只能是「拚經濟」。自己千辛萬苦才在這方面有所斬獲,台灣經濟終於有望突圍,台灣民眾卻非但毫不珍惜,反倒群起攻之,在馬政府看來,這也太不領情、太民粹。

豈止兩岸兩黨困惑,就連大陸知識界,對太陽花學運也大多莫名其妙。必須承認,反服貿確有反全球化、反自由貿易的一面。在深受計劃經濟之苦的大陸知識界眼裡,這太不可理喻,太理想化、太左傾,對太陽花學運也就頗多批評,造成兩岸知識界的激烈爭議。但爭議無論多激烈,其實都是合理的、正常的,可以溝通,可以求同存異。但有人缺乏起碼的善意,把大陸知識界的批評一概貶為政治上的反動,一概斥為「維穩」,不過是當年「革命大批判」的做派,不值一駁。

但是,反服貿決不止反全球化、反自由貿易這一面,而有複雜成因,其複雜成因中頗多合理成分。大陸知識界則對此所知有限,這種隔膜確實需要消除。

「太陽花」是對「中國模式」和大陸統戰的反彈

台灣太陽花學運最重要的成因,是對「中國模式」的反彈。這種反彈之強烈,用驚弓之鳥形容,也不過分。

所謂「中國模式」,崛起於2008年奧運會。接下來的世界金融危機,更讓各國不能不一度仰仗中國的錢袋,更助長了中國當局的傲慢。這傲慢主要體現為制度上和價值觀上的所謂自信,即多年媳婦熬成婆的想像。從前,中國在國際話語市場上一直弱勢,中國當局也默認這種弱勢,只敢向世界輸出物質產品,即所謂「韜光養晦」。但在2008年奧運會尤其是世界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當局在國際話語市場上越來越不甘寂寞,越來越急於輸出價值觀,越來越急於擴張所謂中國模式。

但中國當局始料不及的是,他們的努力只對各國政府部分有效,在民間起到的都是反效果。越是輸出所謂價值觀、擴張所謂中國模式,就越發導致全球公民社會尤其國際輿論的普遍恐懼,逢中必反就越有市場。流風所及,甚至株連民間交往。

我前年訪日,一位日本學者就坦率告訴我,2008年奧運會之前,他只反感中國當局,但同情中國人民,認為中國人民都是受害者。2008年奧運會之後,他越來越不這麽看了,認為所謂中國人民跟中國當局,並沒有他想象的那麽大的分別。我幾次訪問港台,港台一些朋友也向我陳述過幾乎一樣的觀點。因而中國模式愈崛起,中國愈要在國際話語市場有所作為,世界範圍尤其跟中國本土最直接的港台兩地的民間社會,中國形象就愈不堪,中國這個詞就愈讓人談虎色變,「去中國化」就愈聲勢浩大。香港在97回歸前並沒有所謂「港獨」問題,回歸多年之後「港獨」竟漸成氣候。97前香港已有大規模移民,穩定多年之後,近年再現移民潮。台灣的「去中國化」曾隨著陳水扁政治上的破產漸趨沉寂,但因香港「一國兩制」遭遇困境,近年也再起高潮,對中國的恐懼再度瀰漫於台灣民間。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