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盈隆專欄:笨蛋,問題在總統決策風格!

2017-02-25 07:10

? 人氣

作者認為,總統決策風格儼然成為蔡政府整體運作不順暢的關鍵因素,蔡英文親上火線決策,必直接承受民意責難,加上過多的會議讓議題瑣碎化,幕僚疲於奔命。(蘇仲泓攝)

作者認為,總統決策風格儼然成為蔡政府整體運作不順暢的關鍵因素,蔡英文親上火線決策,必直接承受民意責難,加上過多的會議讓議題瑣碎化,幕僚疲於奔命。(蘇仲泓攝)

今天,正月二十九,春節剛過,年味猶存。明天,告別正月,寒冬漸次遠離,又是春暖花開、充滿希望時節。隨著節氣腳步,台灣政壇也出現類似景象。蔡英文總統聲望臘月腰斬,過完年,枯木逢春,離奇的轉變,可喜可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枯木逢春」一詞,出自宋{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三:『唐州大乘山和尚問:「枯樹逢春時如何」?師曰:「世間稀有」。』足見,自然界枯木逢春,世間稀有;政治上,亦如是。一國總統聲望枯木逢春,國人當額手稱慶;主政者更應珍惜,痛改積習,掃除積弊,福國利民,不負民之所託。

密切關注台灣政壇動態的人,這幾天應該都注意到一件事情,那就是,總統府決定將原本每週一召開的「執政決策協調會議」改為不定期召開。這個改變,非同小可,值得一談。總統府第一次「執政決策協調會議」始於去年10月3日,蔡總統會中親自拍版「一例一休」政策,並急急如律令,要求立法院限期完成。「執政決策協調會議」的推出當然有其背景,但推出後引起來自政界、法界、學術界、知識界的各種質疑。

20170220-比較全國民眾對蔡政府「一例一休」政策的態度(2017/1月與2月-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
比較全國民眾對蔡政府「一例一休」政策的態度(2017/1月與2月-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

記得去年十一月我曾在「當前蔡政府決策系統的四個問題」一文中提出了我的看法,「關於「執政決策協調會議」。蔡總統自10月3日開始召開每週一次的「執政決策協調會議」,至今已開了六次,每次開會都由總統親自拍板,然後總統府發言人對外宣布,目的說是為了提升行政效率與效能。儘管初期民調顯示,多數民眾歡迎此一作法,但民眾為何歡迎此一作法?其心理背景,不就是在此之前,新政府多次給人民決策反覆的感覺,以及遇事猶豫不決的觀感所致嗎?人民期盼新政府劍及履及,掃除積弊,勇於任事,這可以理解;但,人民選出的總統也必須遵守法治、服從憲法,即便現行憲政體制有其內在問題;否則,若因現行憲政體制與總統個性不合,動輒便宜行事的結果,就是總統經常要冒著跨越憲政體制的紅線指揮政府體系,這就形成了另一個嚴重問題。此外,每週一次的最高執政決策協調會議,已明顯面臨議題瑣碎化的現象。當二級或三級機關就可以處理的問題,例如都更、中生納保等,都必須由總統親自拍板時,這個政府的運作顯然出現了極大的問題。而問題的癥結,也呼之欲出了。」

實施五個月、每週一次的「執政決策協調會議」,如今嘎然而止,相當程度上應驗了我的先見之明。其中特別是三方面:一、總統親上火線決策,必直接承受民意責難,所以聲望持續大幅下滑;二、總統權壓行政、立法兩院,有嚴重違憲之虞,社會難以接受;三、會議過于頻繁,必造成議題瑣碎化,幕僚疲於奔命,最後會開不下去。

當「總統決策風格」(Presidential decision-making style)儼然成為蔡政府整體運作不順暢的關鍵因素時,改變「總統決策風格」就成為蔡政府救亡圖存的不二法門。「執政決策協調會議」喊停,是一個好現象,顯示最高當局還有反省檢討能力,知過能改,善莫大焉,民之所幸,未來依然可以期待。

與「總統決策風格」有關的另一個大問題,無疑就是「國是會議的迷思」。我在拙作「當前蔡政府決策系統的四個問題」一文也提到所謂「國是會議」的問題,「蔡英文總統極為重視所謂的「國是會議」,是令人難以理解的事。目前已經預告了兩次「國是會議」的召開,一是國民年金,一是司法改革。追根究柢來看,「國是會議」本質上是威權統治時代的產物。比方說,1990年在野百合學運後,時任總統兼國民黨主席的李登輝藉召開「國是會議」來回應社會要求自由化、民主化、本土化的呼聲,打擊抗拒改革的國民黨守舊派勢力,是最好的例子。「國是會議」由總統主導,成員通常難具代表性,會議決議又往往成為最後最高的決議,再交付行政與立法部門執行,在威權轉型時期或許有其必要性,但在今天已經民主鞏固的台灣,形同總統公開挾外力破壞「權力分立與制衡」的憲政傳統,不但矮化行政院,也矮化立法院,問題相當嚴重。」

20170220-全國民眾對蔡政府司法改革的信心問題(2017/2月)-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
全國民眾對蔡政府司法改革的信心問題(2017/2月)-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

的確,在台灣民主已經建立與鞏固的今天,台灣早就不需要舊時代的「國是會議」。事實上,今天只要台灣立法院會期一開始,人民定期選出的各黨立法委員聚集,

就是天天都在開「國是會議」,又何需總統召開所謂的「國是會議」?最近,「司法改革國是會議」的會前會陸續登場,不只檢察總長、法官協會和檢察官協會公然質疑與會人士的代表性問題,還提出司改議題黑箱作業等質疑,社會各界更不乏質疑的聲浪,連全國性民意調查也發現人民對蔡政府司法改革信心薄弱。何以致此?蔡政府絕對不能充耳不聞,否則又是一場災難。

再以「年金改革國是會議」為例。蔡政府為推動年金改革,在總統府設「年金改革委員會」,成員38人,開了20次正式會議,四次分區座談,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耗時半年多,最後再開「年金改革國是會議」,提出若干改革方案;過程中陳情抗議衝突不斷,社會動盪,共識難以達成。即以,較具體的「公教人員十八趴優惠利息」和「公教人員所得替代率」兩項改革方案,迄今仍無法獲得社會多數的支持,更別提公教人員的反彈。未來,立法、考試兩院審議,必然仍將風波不斷,令人不忍卒睹。「司法改革國是會議」會走出一條截然不同、陽光普照的道路嗎?我深以為憂。

20170220-全國民眾對蔡政府做好年金改革信心的比較(2017/1月與2月)-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
20170220-全國民眾對蔡政府做好年金改革信心的比較(2017/1月與2月)-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

*作者為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東吳大學政治系兼任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游盈隆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