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手機就不能工作?一心多用已成為新時代的主要技能?:《在一起孤獨》選摘(1)

2017-02-10 05:30

? 人氣

一如黛安,特瑞亦指出客戶常傳簡訊和電子郵件給他,又在語音信箱裡留言。「他們是在說:『餵我。』他們自認有這種權利。」他總結了過去十年的經驗。電子通訊帶來自由,但到最後,「它讓我上了速度愈來愈快的跑步機,但那跟有效率是兩碼子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和一群律師聊過,他們全都認為沒有「手機」,他們就沒辦法工作—這句話幾乎是對當今智慧型手機普世一致的簡評,那不只擁有了桌上型電腦的許多功能,而且還有更多功用。律師們堅稱行動裝置使他們更有效率,也「解放」了他們,讓他們可以在家工作和跟家人出遊。

女性尤其強調網路生活讓她們得以保住工作和有時間陪小孩。不過,她們也說行動裝置吃掉了她們的思考時間。一人說:「我沒有足夠的時間跟我的心靈獨處。」其他人說:「我得努力掙出更多時間思考。」「我刻意抽出時間思考。」「我得事先規劃思考的時間。」這些說法都仰賴一個在想像中與科技分開的「我」,一個能夠把科技撇在一旁、以便獨立運作的自我。這與一個日益普遍的現象形成對比:我們過著螢幕不滅的生活。這個事實讓我們如同MIT 的賽柏格,學會把自己看作和我們的裝置結為一體。抽出更多時間思考代表要關掉手機,但這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今天我們的裝置已經比以往更貼近我們的身體和心靈。它們提供了社交和心理上的GPS,一種給被拴住的自我使用的導航系統。

至於黛安,她在以往的「工作空檔」—搭計程車或排隊等候或走路上班期間,那些可以拿來做白日夢的時間—仍努力繼續通訊。這或許是我們(身體和情緒)要維持專注力所需的時間,但黛安不允許自己這麼做。當然,她運用的是我們新的時間類型:注意力分享(attention sharing)的時刻。

黛安盡量不接電話,因為電話的實時性需求會占用她太多的注意力。但就像電話代替的面對面互動,電話也能以簡訊和電子郵件辦不到的方式傳達事情。所有當事人都在場,如有問題可當場回答,人們可以表達混雜的情感。反觀電子郵件就經常來回數次而沒解決事情,誤解屢見不鮮。感覺會受傷,而誤解愈深電子郵件往來的數量就愈多,這毫無必要。我們開始覺得收件匣裡那一整列未讀取的訊息是個負擔,然後,我們會投射我們的感覺,唯恐我們的訊息也成了他人的負擔。

我們確實有道理擔心。我一個朋友就曾在臉書發文:「處理堆積郵件的問題在於,你一回覆郵件,人們也會回你!所以你每處理十封,就會再收到五封!我的目標是今晚剩三百封,明天一百封。」這已成為相當普遍的感嘆。但聽到自己用「待處理」或「已擺脫」等平常談論垃圾的語言來形容朋友的信,是滿悲哀的事。但這就是我們用的語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