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浩觀點:毛澤東為什麼發動1958年臺海危機?

2017-02-05 07:10

? 人氣

作者認為毛澤東發動兩次臺海危機卻不敢真正攻打金馬才是「兩個中國」長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圖為中國前領導人毛澤東。(資料照,取自推特)

作者認為毛澤東發動兩次臺海危機卻不敢真正攻打金馬才是「兩個中國」長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圖為中國前領導人毛澤東。(資料照,取自推特)

1958年8月23日至10月25日之間,毛澤東發動第二次臺海危機。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對駐守金門和馬祖的中華民國國軍發動榴彈砲突擊,在四十四天內向金門射擊砲彈近50萬發,並企圖封鎖海運線,圍困金門。在砲戰初期,國軍猝不及防,傷亡慘重,但隨著戰事持續,逐漸恢復戰力,雙方多次戰鬥,互有勝負。9月22日,美國支援的八吋大口徑巨砲運抵金門,國軍反擊力量大增。美國還緊急運送AIM-9響尾蛇飛彈給中華民國空軍,擊退中國空軍的進攻,導致解放軍封鎖金門的企圖失敗。10月初,解放軍宣布放棄封鎖,改為「單打雙停(單日砲擊,雙日不砲擊)」,逐漸減少攻勢。中華人民共和國維持「單打雙停」,直到1979年1月1日,與美國建交後,才結束對金門和馬祖的砲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事實上,1955年夏至1958年夏,中國不斷對臺澎金馬宣示主權,但臺灣決不放棄對外島的軍事防衛。美國透過美臺《共同防禦條約》承諾保衛臺澎,美國總統還得到國會授權可以動用美軍防衛臺灣海峽「相關陣地及領域」。同時,1954年臺海危機之後,中美大使級會談於1955年8月開始,到1957年底暫停,因為美方將其代表調職,並建議以較低層級的代表繼續會談,中方予以拒絕。雖然美國在1958年7月中已經提名新大使,但中國仍不同意復會。美國企圖透過大使級會談說服中國放棄對臺灣使用武力,但始終沒有成功。中國堅持,除非美國同意撤出臺澎金馬,否則不願討論其他項目。1957年11月15日,周恩來聲稱,如果美軍沒有撤出臺灣,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放棄使用武力,就是承認美國在臺灣的地位。

1956年2月,蘇共總書記赫魯雪夫在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發表秘密演說,痛批前總書記史達林。毛澤東認為赫魯雪夫批判史達林的行徑是「修正主義」。為了恢復蘇中團結,赫魯雪夫於1957年11月在莫斯科召集社會主義國家開會。毛澤東親自赴會;這是他一輩子第二次出國、也是最後一次出國。赫魯雪夫在會議中號召社會主義集團和資本主義世界「和平共處」。毛澤東卻大唱反調,號召社會主義集團武裝起來與帝國主義鬥爭。毛澤東宣稱現在「東風」已經壓倒「西風」,他宣布中國外交的目標是消滅西方帝國主義。到1958年秋天,中國和蘇聯為意識型態頻頻爭吵,毛澤東給赫魯雪夫出個難題:因為蘇中還是正式的同盟國,赫魯雪夫必須支持一個無關蘇聯戰略利益的路線;可是毛的路線會導致核子戰爭,卻是赫所不能接受的。  

毛澤東要與赫魯雪夫爭奪共產世界的意識型態領導權,其戰略目標是向全球輸出中國式革命。毛澤東還刻意製造外部危機,以配合他在國內的意識型態運動。1958年夏天,毛澤東發動「大躍進」,宣佈中國式共產主義道路是獨特的、優於蘇聯的。他甚至宣佈中國經濟可在三年內超越英國、七年內趕上美國。毛澤東把外交政策視為國內政策的延伸,他也在1958年夏天強調「革命外交」。1958年8月,毛澤東認為美國陰謀搞「兩個中國」,因此決定解放金馬。在展開砲擊之前三周,毛澤東誘使赫魯雪夫到北京訪問,利用赫的訪問給外界製造一個印象,即赫魯雪夫支持他的新戰事。事實上,在中蘇會談時,毛澤東暗中在沿海地區動員解放軍部隊,卻根本沒向赫魯雪夫吐露他要解放外島的意向。危機過後,赫魯雪夫曾對毛澤東抱怨「如果你開火,你就要奪下這些島嶼;如果你認為不必要奪占這些島嶼,那就用不著開火。我實在不瞭解你這個政策。」

喜歡這篇文章嗎?

汪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