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中美貿易第一階段協議之後

2020-01-17 07:20

? 人氣

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白宮簽下《第一階段貿易協議》(AP)

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白宮簽下《第一階段貿易協議》(AP)

終於,中美簽下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縱然外界普遍認為中美貿易烽火終將再起,但這個協議終究可算是一個「停戰協議」,至少可換來1年的和平,全球經濟可望受惠。不過,其它領域的爭戰依舊,貿易戰在美國總統大選後再起的機率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率團赴美,與美國總統川普與在白宮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協議分8大部份,較受外界矚目、也著墨較多者,除了中國承諾的市場開放、對智財權的保護、匯率承諾等部份外,就是中國承諾2年內採購2000億美元商品(農產品、能源、工業製品)與服務;相對的是美國取消原先計劃的加徵關稅,已加徵部份只有1200億美元商品,把15%的加徵關稅降為7.5%,其它加徵25%關稅產品維持現狀。

這是一個雙方都不滿意、但又算是可接受的協議;因此外界可看到中國內部有怒罵劉鶴是喪權辱國李鴻章的聲音,美國則有川普為選舉退讓,中國是這個協議的贏家、「川普向中國屈服」的說法,特別是民主黨對此批評最力。

對中方而言,增加對美採購、加強保護智財權、擴大市場開放准入,都是在貿易戰前就已有的承諾,也是能接受的條件,甚至長期而言,對中國經濟與產業發展是有益的措施;北京無法接受者,是所謂的「結構性改革」─包括中國公營企業占高比例的體制、各種優惠補貼措施,一來這些改變事實上難作甚至作不到,二來這些改變有如動搖統治的基礎,不可能被接受。

因此第一階段協議重點在那些北京能接受的項目上,閃過原先川普與美方一直堅持的「結構性改變」部份,中方算是可接受;但對北京一直要求取消所有加徵關稅的條件,則只能取得小部份的成果,是難令中國滿意的部份,相較原先北京一直以取消加徵關稅作為協議條件,最後卻接受大部份關稅保留的協議,顯然中國居弱勢,不得不忍讓,以免貿易戰再擴大。

對美方而言,原先設定要讓中國產生「結構性改變」的目標,顯然未竟其功、甚至一無所獲,這是無法滿意之處。但畢竟美國已逼迫中方在市場開放、保護智財權、增加採購等方面退讓與作出承諾,這確實是過去從未達到的成果,川普在簽協議時說這是「此前與中國從未有過的一步」,倒不是吹牛膨風。因此,在美國經濟尚未明顯受貿易戰衝擊前收手、享受已有的政治成果,更重要的是避免影響大選,才是上策,因此美方縱有不滿仍能接受此協議。

任何和約、協議簽署後,都必須給予一定時間去執行、完成協議上的承諾;加上川普要應付大選,這段時間應不願再起風波;而預料最難、甚至不可能達成共識、牽涉到「結構性改變」的「第二階段協議」談判,川普已經說待他連任後再簽,因此至少一年內,中美應可進入休兵期,戰火再起的機率低。

細部來看,協議中市場開放、強化智財權保護等,只要中方願意落實執行,問題不會太大;但承諾2年對美增加採購2000億美元部份,是否能達成外界疑慮甚深。這個採購承諾以年份分,是要求2020年增購770億美元,2021年增購1,230億美元。以產品分,是增購約780億美元製造業產品、320億美元農產品、520億美元能源產品和380億美元服務業產品。

坦白說,以過去每年中國從美國進口金額不到2000億美元來看,2年要增購2000億美元,幾乎不可能達到;一來是中方必須有實際需求,二來美方要有足夠的供應量,三來在中方減少對美國依賴的政策下(如半導體),2年增購2千億的難度高。偏偏川普是生意人,對採購金額的重視程度高於其它,屆時兩國為採購是否達標再翻臉機率大,時間點則落在大選前後。

此外,中美在各個領域的明爭暗鬥還會繼續,最明顯的就是「科技冷戰」不止,兩國簽了協議但對華為等列入實體清單企業的下步,仍毫無交代,而且看起來要繼續打下去。美國固然未把華為利出清單外,甚至還專挑中方有競爭力的科技企業,持續增加清單中的中國企業,全力推動「去中化」。

但同時,中方也加大科技自主性的投資,大幅增加半導體投資、大力挖角人才;華為也繼續「去美化」─新公布的智慧手機,華為就宣稱「內部已無使用美企零組件」。全球5G市場上,美方持續遊說各國封鎖華為,中方則利用各種關係全力突破,這場爭鬥至少還會持續幾年。顯然兩國都在為下次再爆發貿易戰先作準備。

不過,即使只是短暫的和平,還是對全球經濟有幫助,中國經濟可望止跌,今年成長率「保6」的可能性增加,台灣經濟因此可望受惠;未來戰火可能再起,所以供應鏈的移轉,雖然速度可放慢但還會持續。台灣最佳的「處世之道」仍在儘量少選邊站,左右逢源、扮演緩衝與中介角色,才是追求最大利益之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