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興隆專欄:台灣需要的是「願景實踐型社會」

2019-12-20 06:40

? 人氣

V20191016-風數據/綠能專題。離岸風電。(尹俞歡攝)
配合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達20%之政策目標,太陽能、離岸風電皆逐漸發展。(資料照,尹俞歡攝)

至於產業轉型,我們在104年公布施行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中,第4條明訂「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為中華民國一百三十九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降為中華民國九十四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百分之五十以下。」,這是2050年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目標是有了,但我們已經準備好要面對30年後的未來了嗎?如果我們的認知是:這法規是那時候訂定的,誰知道30年後會是誰執政呢?時候到了再說吧!這如果是我們普遍的心態,那我們也很難苛責環保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的短視近利是我們在推動氣候政策最大的阻力,因為氣候議題牽涉的是長期的影響非短期的利益。選舉是4年一次,氣候衝擊是零存整付,如果大家沒有共同的願景與看見,所得的就是目標有了,但都不是你我的責任,是30年後執政者的責任。

在上述三個國家轉型工程中,我認為思維轉型是台灣最重要的一項工程。讓台灣社會對未來有共同的想像,共同的願景,以至於不論是誰執政,都能一起朝這願景邁進。當這樣的一件事情可以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發生時,大家就可以一起在各自的工作上去實踐減碳,從很小很簡單的隨手關燈到很大很難的產業轉型。

台灣需要的,是建立一個「願景實踐型的社會」。

*作者為國立高雄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學系教授、創新學院院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