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無法靠薪水過生活的那幾年:《凝視珍‧雅各》選摘(1)

2019-12-25 05:10

? 人氣

珍·雅各(Jane Jacobs)攝於1961年(維基百科)

珍·雅各(Jane Jacobs)攝於1961年(維基百科)

珍抵達布魯克林第一年,以及在紐約的頭兩年,她一直都在換工作─暫時性的工作、兼職工作;看起來像是固定的,但在老闆失蹤之後也消失了的工作─這種情況發生了不只一次。早先,她為韓菲爾(Robert H. Hemphill)工作,這位財經作家為赫斯特(Hearst)報業旗下的報紙撰稿,之前執掌過公共事業,並擔任過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的高層,有時也從事投資,並對被大蕭條所箝制、顯然搖搖欲墜的銀行業系統抱持斷然的見地;她收集他的剪報檔案、幫他做研究、聽打他的口述內容;她協助一個自認為正在撰寫一本關於股票市場的書的股票經紀人;她在資助瑪莎阿姨的馬爾柯基金會(Markle)找工作,但是徒勞無功;她任職於西克拉克斯(Westclox),這家公司製造大笨鐘─「禮貌鬧鐘」(polite alarm clock),這是美國人仰賴的床頭用品,而珍負責將「來自地球上所有異國情調的地方」的訂單歸檔─珍如此形容。珍起初仍滿懷憧憬,覺得自己「參與這樁偉大的事業,透過它,世界上很快就會人手一個鬧鐘了」。可想而知,她整天實際上做的就只是打字和歸檔、歸檔和打字。最後,她了解到這番偉大的事業永遠不會實現,「時鐘會壞掉或者不見,而工作將永無止盡」。對工作期望的大幅「攀升」和迅速「下滑」,一切都發生在一個星期內,而她在這星期結束的時候離職了。放過她吧!別太苛責,她不過是個十八歲的年輕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這些年間,西克拉克斯的工作是珍唯一一個實際上辭掉的。她經常沒有工作,而她找到的工作,薪水可能低到一個星期只有十二美金。她後來寫道自己「幾乎無法靠薪水過活」。她記得一項格外枯燥的工作:獨自一個人整理彩色紙條。開始感覺到「無望而且沮喪」的珍,轉而玩起賭博。雖說不完全是賭博,但是她確實付了一點二五美金去買了一張愛爾蘭彩票,這在當時是非法的。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教導她反對賭博,視之為「愚蠢、窩囊而且某種程度上是不道德的,但是內心如此虛空的情況下」,她還是買了。「我其實出不起賭博的錢。那意味著我要延後換新鞋底的時間,必須塞卡紙在鞋子裡湊合著穿了。」她沒有賭贏,但從不懊悔。她後來寫道:「突然間,而且如此輕易地,我就買到了焦慮、期盼、希望」,「我現在依然慶幸有那幾個星期瘋狂的一頭熱,當時我是如此地亟需它。況且這次大膽而令人滿足的違法行為也無傷大雅。」

蓓蒂的狀況比珍好一點,她一個星期的薪水大約是十四美金。當她們兩人都有工作的時候,有時候還能付錢請人打掃公寓。不過她們偶爾也會落得只能吃「帕布倫」(Pablum),一種淡而無味、預先煮好的嬰兒食品;不論它多麼讓人食欲盡失,但至少有營養,或者她們的父親是這麼說的。她們常吃的是切片洋蔥、番茄,還有青椒混著一些豆子,再加上一個小漢堡。此外還有大蒜。「我們認為自己真的很前衛,」珍後來回憶道:「在史卡蘭頓時,我們從來沒吃過大蒜。」她們稱自己做的混合物稱為「綜合豆」(catchabeano),因為「裡面有很多豆子,我們就是覺得這個名稱很有魅力」。相較於「帕布倫」,「這對我們來說是超級美味的食物」。巴茨納太太曾送給她們一本《芬妮‧法默的食譜》(The Fanny Farmer Cookbook)。珍有一次向母親抱怨說她從來沒有教她如何烹飪,巴茨納太太回嗆:「噯,可是我教過妳怎麼讀書,不是嗎?」

珍在描述她適應紐約時所面臨的困難時從不誇張;回憶適應大蕭條的局面讓她不寒而慄。她後來說「我認為那是自己所經歷過最為艱困的時期」。但是相較於其他人,那個時期對她而言並非那麼困頓。對於眼見自己剛開展的事業慘敗的三十幾歲人士,或是找不到工作、被失業擊垮的四十或五十幾歲的人來說,經濟蕭條是一場大劫難。珍日後寫道,回溯一九二九年的情況,當時全國的失業率是百分之三;一九三五年,失業率達到百分之二十。但是對於珍和她的一些年輕朋友而言,他們仍然能夠「基於我們收到的不錄用通知、自己的節儉,以及徒勞尋覓中遇到的怪人來編造故事,並且從彼此發出的喘息或歡笑中獲得一絲溫暖。」

珍在這些年所做的短暫、薪資微薄的工作,也許似乎是一名成功女性的履歷表上最理應刪除的項目,是那種隨著你的事業繼續發展,單純就會忘了提及的工作,但珍仍心懷感謝。「那並不是我想要的,」她後來寫道,「但是那很有意思,而且我樂在其中。」確實,她在保威爾接受的訓練所培養的技能,正是為了那些工作而準備;珍能夠每分鐘速記一百一十個字,打七十個字─這種速度並不特別優異,但仍可圈可點,她引以為傲。像她所做的這些工作讓她瞥見了美國商業的幕後風貌,而這番經驗很可能是她許多升大學的同學欠缺的。

珍經常在早晨瀏覽分類徵人廣告之後搭地鐵進入市區。然而她有時會走過約翰‧羅布林(John Roebling)設計的,永遠如此壯麗的布魯克林大橋,步行到曼哈頓,沿著橋上用木條鋪成的步道,穿過雄偉的哥德式高塔底下。這座橋的四根粗壯鋼索從它們在兩岸緊繫的地方開始往上升,向上攀升到高塔,跨過河流延展出去。鋼製的吊件從這些鋼索上懸垂而下,高塔上則垂下了呈對角線的支柱;兩者在互相交集的地方被固著在一起,在風中及車流中抖動。在橋的中間點,這些鋼索下垂到車道,然後消失在車道下方。當珍走到那個點,位於和兩岸的距離相等的地方,高高在水面之上,此刻就只有她和河流,還有橋下的巨大城市。

1877年的布魯克林大橋畫像(取自維基百科)
1877年的布魯克林大橋畫像(取自維基百科)

珍在描述她適應紐約時所面臨的困難時從不誇張;回憶適應大蕭條的局面讓她不寒而慄。她後來說「我認為那是自己所經歷過最為艱困的時期」。但是相較於其他人,那個時期對她而言並非那麼困頓。對於眼見自己剛開展的事業慘敗的三十幾歲人士,或是找不到工作、被失業擊垮的四十或五十幾歲的人來說,經濟蕭條是一場大劫難。珍日後寫道,回溯一九二九年的情況,當時全國的失業率是百分之三;一九三五年,失業率達到百分之二十。但是對於珍和她的一些年輕朋友而言,他們仍然能夠「基於我們收到的不錄用通知、自己的節儉,以及徒勞尋覓中遇到的怪人來編造故事,並且從彼此發出的喘息或歡笑中獲得一絲溫暖。」

*作者羅伯特・卡尼格爾(Robert Kanigel),曾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科學寫作教授12年,著作豐富,本文選自作者著作《凝視珍‧雅各:城市的傾聽者、堅毅的改革力量,影響20世紀城市風貌最深遠的人物》(聯經出版)。

凝視珍‧雅各:城市的傾聽者、堅毅的改革力量,影響20世紀城市風貌最深遠的人物(正書封)(聯經出版提供)
凝視珍‧雅各:城市的傾聽者、堅毅的改革力量,影響20世紀城市風貌最深遠的人物(正書封)(聯經出版提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