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經濟的「三駕馬車」瘸了兩台,中國當局改靠刺激消費、維持成長

2019-08-31 20:00

? 人氣

BBC中文網

BBC中文網

8月27日,中國國務院發布了20條政策促進消費增長,包括拓展出口產品內銷渠道,釋放汽車消費潛力等。按照慣例,該文件出台後,不同的政府部門會推出更細緻的措施,達到國務院的要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出台這些措施的背景是,中美之間長達1年的貿易戰持續升溫,中國經濟正在經歷越來越大的下行壓力。

有經濟學家將其形容為「在礁石密布的海域中前行」——中國不得不採取應對措施維持經濟穩定增長,同時又要避免像十年前「四萬億」一樣的激進刺激政策,否則會陷入更嚴重的系統性風險中。

促進消費增長似乎是穩定經濟發展的良藥,但也有經濟學家提醒,中國獨特的城鄉差距造成「二元鴻溝」成為消費增長的阻礙,只有通過城鎮化突破這一鴻溝,中國經濟才有持續增長的動力。

「三駕馬車」瘸了兩台

經濟增長的動力是什麼?經濟學上,經常把投資、消費、出口,看作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加工貿易快速發展,平均而言,每年出口的增長是GDP增長的1.5倍,出口成為「三駕馬車」中跑得最快的。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06年貨物和服務出口在GDP中的佔比達到峰值——36%。但金融危機的來臨,讓這一數據在2009年暴跌到24.5%。中國被迫將經濟的動力轉向另外兩架馬車——投資和消費。

2018年時,出口在GDP中的佔比已經穩定在19%左右,出口這架馬車已經不是中國經濟的主要驅動力。再加上與美國愈演愈烈的貿易戰,關稅擴大到幾乎所有輸美商品。經濟想要不失速,顯然不能靠出口。

高鐵
中國通過對基礎設施的大量投入拉動經濟。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一旦出現放緩跡象,中國執政者往往通過增加投資刺激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使政府對於要素的調動能力遠超其他市場經濟國家。

當2008年經濟危機來襲時,中國政府故技重施,並且加大藥量,推出了號稱「四萬億」的投資計劃,大量的錢注入經濟,基建狂潮成為托底經濟的主力——一夜之間,中國發改委放鬆審批條件,密集同意28個城市的地鐵規劃,僅此一項投資超過萬億。

然而這場激進地通過投資穩住經濟的措施在此後多年被經濟學家詬病為「飲鴆止渴」。雖然維持住短期GDP增長,但使中國政府債務激增,產能過剩加劇,直到今日還在消化其中惡果。

有鑒於此,三駕馬車中的消費成為本輪刺激的重點。路透社援引中國國家信息中心一位專家稱,今年除消費回穩外,工業增加值,投資等都在回落,一季度靠政策托底的超預期數據基本是不可能了,經濟下行壓力只增不減,因此擴大內需刺激消費就成為當下政策的重點。

雖然消費在經濟中佔比不斷擴大,但潛力依舊很大。就居民消費支出而言,2017年佔GDP的比重為39%,不僅遠低於美國(69.5%),也低於日本(56.3%)和韓國(47.8%),甚至低於印度的居民消費支出水平(59.1%)。

招聘
城鎮化是突破「二元結構」,以激活內需,最終實現經濟長期增長的途徑。

中國獨有「二元鴻溝」

中國的消費增長也面臨獨特的困境。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王建向路透社表示,經濟持續下行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的生產和消費是碰到了「二元結構」鴻溝。

所謂「二元結構」,就是指中國有一部分先富人群,他們的收入水平已經達到發達國家的高收入標凖,但是人口的主要群體是低收入人口。根據王建的計算,中國目前約有3.3億人口的人均GDP已在2.5萬美元以上,而有10.5億人口的人均GDP在4,500美元以下。

王建稱,高收入人群的買房買車等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2010年時先富人群的房、車置業陸續完成,房、車需求越來越接近「天花板」,去年房、車需求突然掉頭向下。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中國人的房、車等消費需求已被滿足。以汽車為例,美國的千人汽車擁有量是800台,德日是650台,中國到2017年末才剛140台,差距很大。原因是中國人口主要群體還處於低收入水平,他們的消費需求沒有被釋放出來。

建築工地
 

這就是碰到了城鄉「二元鴻溝」,在王建看來,在中國的人口主體有能力購買房、車之前,中國已經形成的龐大產能將在很長時期內失去需求端的對象。如果不突破這一鴻溝,政策並不能很好地刺激消費。

因此,中國長期經濟增長需要消費的拉動,消費的進一步增長,需要通過城鎮化,讓農民進城定居,才能激活內需。

「發展中國家之所以會有明顯高出發達經濟體的增長速度,就是因為人口主體處在從低收入階段向高收入階段轉變的過程中,因此城市化不僅可以帶動中國經濟走出低谷,而且可以繼續保持較高速度增長,所以未來15年內,只有中國能依靠城市化所創造的巨大內需實現較高經濟增速,甚至再現高速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