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經濟的「三駕馬車」瘸了兩台,中國當局改靠刺激消費、維持成長

2019-08-31 20:00

? 人氣

BBC中文網

BBC中文網

8月27日,中國國務院發布了20條政策促進消費增長,包括拓展出口產品內銷渠道,釋放汽車消費潛力等。按照慣例,該文件出台後,不同的政府部門會推出更細緻的措施,達到國務院的要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出台這些措施的背景是,中美之間長達1年的貿易戰持續升溫,中國經濟正在經歷越來越大的下行壓力。

有經濟學家將其形容為「在礁石密布的海域中前行」——中國不得不採取應對措施維持經濟穩定增長,同時又要避免像十年前「四萬億」一樣的激進刺激政策,否則會陷入更嚴重的系統性風險中。

促進消費增長似乎是穩定經濟發展的良藥,但也有經濟學家提醒,中國獨特的城鄉差距造成「二元鴻溝」成為消費增長的阻礙,只有通過城鎮化突破這一鴻溝,中國經濟才有持續增長的動力。

「三駕馬車」瘸了兩台

經濟增長的動力是什麼?經濟學上,經常把投資、消費、出口,看作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加工貿易快速發展,平均而言,每年出口的增長是GDP增長的1.5倍,出口成為「三駕馬車」中跑得最快的。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06年貨物和服務出口在GDP中的佔比達到峰值——36%。但金融危機的來臨,讓這一數據在2009年暴跌到24.5%。中國被迫將經濟的動力轉向另外兩架馬車——投資和消費。

2018年時,出口在GDP中的佔比已經穩定在19%左右,出口這架馬車已經不是中國經濟的主要驅動力。再加上與美國愈演愈烈的貿易戰,關稅擴大到幾乎所有輸美商品。經濟想要不失速,顯然不能靠出口。

高鐵
中國通過對基礎設施的大量投入拉動經濟。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一旦出現放緩跡象,中國執政者往往通過增加投資刺激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使政府對於要素的調動能力遠超其他市場經濟國家。

當2008年經濟危機來襲時,中國政府故技重施,並且加大藥量,推出了號稱「四萬億」的投資計劃,大量的錢注入經濟,基建狂潮成為托底經濟的主力——一夜之間,中國發改委放鬆審批條件,密集同意28個城市的地鐵規劃,僅此一項投資超過萬億。

然而這場激進地通過投資穩住經濟的措施在此後多年被經濟學家詬病為「飲鴆止渴」。雖然維持住短期GDP增長,但使中國政府債務激增,產能過剩加劇,直到今日還在消化其中惡果。

有鑒於此,三駕馬車中的消費成為本輪刺激的重點。路透社援引中國國家信息中心一位專家稱,今年除消費回穩外,工業增加值,投資等都在回落,一季度靠政策托底的超預期數據基本是不可能了,經濟下行壓力只增不減,因此擴大內需刺激消費就成為當下政策的重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