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祥蔚觀點:戴紅帽、貼標籤?當心謠言與仇恨動員

2019-08-16 06:50

? 人氣

張天欽雖然下台,但政壇依舊很多人奉行「間接殺傷力最強」。圖為國民黨立委將寫有「張天欽們」的紙人掃入紙箱。(顏麟宇攝)

張天欽雖然下台,但政壇依舊很多人奉行「間接殺傷力最強」。圖為國民黨立委將寫有「張天欽們」的紙人掃入紙箱。(顏麟宇攝)

選舉到了,雖然理論上要理性判斷、選賢與能,但是從古至今,謠言與仇恨動員始終不絕,而且往往最快收效、傷害最大。套一句民進黨政府轉型正義委員會前副主任委員張天欽的不名譽的名言:「間接影射的殺傷力最強了。」張天欽雖然已經因此下臺,但是政壇上還有很多人繼續奉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的麥卡錫主義與德國的納粹主義,是兩個極端的慘痛教訓,值得世人永遠警惕。

美國是民主的老牌國家,卻出現了「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也就是沒有足夠證據,就輕易指控他人親共、甚至叛國。麥卡錫主義的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世界與共產世界高度對立,當時西方世界人心惶惶,以為共產主義在全世界蔓延擴散。而此一主義的被命名,來自於美國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1950年代前後,許多人被指為共產黨人或是親共產者,不但遭到大眾的批判及公審,而且被迫接受荒謬的調查和審問。即使是民主美國,也要過了好幾年才在1954年撥亂反正,美國參議院還通過決議對約瑟夫.麥卡錫譴責,批評他「將參議院陷入恥辱和惡名」。

70年前美國「麥卡錫主義」的鬧劇與悲劇,相信對現在的臺灣民眾來講,一定不陌生,因為彷彿又重新上演。 至於德國的納粹主義,更伴隨著反猶太人與種族屠殺,原因包括了認為猶太人是次等民族與隨之而來的種族仇恨。

納粹戰敗之後,德國人審判所有納粹份子,這時出現了漢娜.鄂蘭的故事,她是一名也經過集中營的學者,卻認為有一些納粹被告未必是「反猶太」,只是順從主流、放棄思考,最後更變成集體暴力與屠殺,這就是所謂的「平庸的邪惡」。

20180908-促轉會副主委張天欽8日出席「落實轉型正義與國家人權願景說明會」 。(顏麟宇攝)
前促轉會副主委張天欽雖然。下台,但政壇很多人依舊奉行他所聲稱的「間接殺傷力最強」。(顏麟宇攝)

納粹主義的興起本身就是一種謠言與仇恨動員,這當然是歷史上的大傷害。但是當有學者持平分析,在反納粹的主流思潮之中,另外一種「平庸的邪惡」反過來攻擊漢娜,說她是「納粹的婊子」,這當然也是謠言與仇恨動員。

謠言與仇恨動員在社會中屢見不鮮,不是只有選舉才會存在,也不是只有政治中才會出現。公共電視年度熱門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影星吳慷仁飾演殺人犯的律師「王赦」,結果因為幫殺人犯辯護,立刻就遭到社會多數人的唾棄,因為這也是一種主流民意,在劇中,這位人權律師一開始就遭到潑糞。厭惡這位人權律師的人,其實一不小心就陷入了「平庸的邪惡」:放棄思考、順從主流,自以為站在正義的一方

在謠言與仇恨動員中,為了擴大仇恨,經常會有人故意製造謠言。麥卡錫主義、反猶太主義、甚至是反對律師與學者的批評,經常也會製造謠言。最厲害的謠言不是完全都造假,而是真真假假,最好九分真、一分假,最容易取信於人,金庸小說主角韋小寶是高手,而民進黨政府前官員張天欽「間接影射的殺傷力最強了」,幫沒有證據就指控下了最狠的詮釋。

戴紅帽、貼標籤、造謠、動員仇恨,一定還會出現。聰明的臺灣人,當思避免淪入「平庸的邪惡」。

*作者為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愛傳媒榮譽社長、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理事長。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