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承恩專欄:當兩制與一國對撞

2019-08-16 07:10

? 人氣

當前香港局勢,不確保兩制可能就沒有一國;不給自治更大空間,就要逼人民主張自決。中國的政治思維與體系是否運用「一國」與「兩制」的槓桿,處理當前的香港抗爭,很快就要答案揭曉。 圖為香港反送中示威者在香港國際機場高舉英國國旗。(AP)

當前香港局勢,不確保兩制可能就沒有一國;不給自治更大空間,就要逼人民主張自決。中國的政治思維與體系是否運用「一國」與「兩制」的槓桿,處理當前的香港抗爭,很快就要答案揭曉。 圖為香港反送中示威者在香港國際機場高舉英國國旗。(AP)

正當香港公民抗議如火如荼時,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八月一日受訪時說:「騷亂(riots)是香港和中國之間的事情,因為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他們必須自己解決,不需要他人的建議。」此言令冀望國際介入香港當前局勢的人士失望,卻得來中國政府讚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香港向來是國際議題

中國的讚揚可能太早了。若深入瞭解香港國際地位與西方國家向來的香港政策,這句話不似表面般消極,反倒是在說香港問題的解決,完全看中國如何處理,特別是中國的主權觀念與政治體系是否容得下「一國兩制」。而香港反送中抗爭延燒出的人民與北京政府火車對撞的態勢,已快將一國兩制推下斷崖。若中國選擇以武力介入,受損的不但是經濟利益,更可能是主權與領土統一。

一九八四年《中英聯合聲明》之所以保持香港自由港、國際金融中心與獨立關稅地區,正是因為香港萬商雲集,其變動立即成為國際議題。一國兩制是各方妥協下的產物,此一模式符合各方利益:英國向來只重視在香港的經濟利益,對於民主進程只有在接近九七大限時才有口無心地推動;中國希望藉香港這個窗口與世界經濟接軌,持續其改革開放,同時對政治異議睜一支眼閉一支眼。

這個八四年的模式也是香港本地商界菁英與各政權間的妥協。在中英談判中,香港人民是被當成被統治的客體,其意見無法影響香港最終命運。背後的假設是:民生經濟為先,治理模式與政治權利毋須勞煩港人操心。特首林鄭月娥近期在記者會上強調社會安定與經濟發展,呼籲停止暴力,暗示要以強硬手段對付示威者。

在《中英聯合聲明》基礎上,英國國會每半年會針對此聲明的執行做成觀察報告,至今未曾中斷。美國也制訂《美國-香港政策法》(United States-Hong Kong Policy Act),不定期審酌是否繼續賦予香港獨立關稅區的地位。香港問題的國際化更根本在於:國際企業、銀行與資本是否持續立基香港為營運基地,也就是商人的用腳投票。

2019年8月5日香港三罷,特首林鄭月娥舉行記者會(AP)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近期多次舉行記者會,仍無法平息人民怒火。(資料照,AP)

朝向「一國」,北京呷緊弄破碗

「一國」與「兩制」的內建矛盾是:到底要維持「兩制」?還是朝向「一國」?

就機制的建立上,北京擁有香港主權,《基本法》是中國的內國法。香港的自治權力雖有《中英聯合聲明》的軟性國際保證,但推到最後仍是由北京所賦予。依照中國的觀點,《中英聯合聲明》在香港主權移交時已經履行完畢,因此是「歷史文件」,亦即香港的治理全看北京如何決定。

另一個吊詭的機制是,「五十年不變」的時間限制。若是強調「不變」,似乎香港還能在一定時間內保有其生活方式。但是從北京觀點,一國兩制成為達到終極「一國」的工具,五十年是給它逐步推動社會融合的時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

宋承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