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何以美國感謝蔣中正?

2019-08-18 07:20

? 人氣

除了「補給困難」外,任何美軍飛機飛往延安的途中都將經過國民政府控制區的領空。若美方真的學習英國在南斯拉夫的做法,把承認對象由蔣中正調整為毛澤東,勢必將引起國民政府的敵視,切斷飛往延安的航線。中華民國空軍甚至不需要派出戰機攔截美軍運輸機,因為美軍C-46與C-47等運輸機都不具備由印度阿薩姆邦直飛延安的航程,必須要在國府控制區的機場加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承認共產黨最大的危機,對美國而言還將導致國民政府真的轉換陣營加入軸心國,破壞羅斯福總統「維持中國對日作戰」(Keep China in the War)的戰略。主觀上來看,則是羅斯福雖然主張國共合作一起抗戰,但私底下也深知中國共產黨在意識形態上偏向蘇聯,未來終究會成為美國的敵人。日本投降後,美國在亞洲的競爭對手不是只有英國,還將包括蘇聯。

假若國民政府真的在抗戰結束前垮台,迫使美國必須承認中共來抵抗汪精衛政權,蘇聯勢必也將提早派兵介入中國戰場。在缺乏中央政府的情況下,蘇聯可以美軍友軍的身分,更加名正言順進入華北戰場武裝8路軍。毛澤東甚至還可能跟狄托一樣,在日本投降前就發展出自己的空軍與裝甲兵。可這樣的結果,只會換來中國提早成為共產主義國家,加入蘇聯的勢力範圍。

不只是中國,南韓與日本本土,至少北海道地區都將為蘇聯紅軍拿下。即便是日本本土,恐怕也不會完全由美軍單獨佔領,甚至還會有相當部分的紅軍甚至8路軍進駐。這樣的情況下,即便中共後來與蘇聯翻臉,美國也不會發展出如現實般在東亞的龐大影響力。就如同後來狄托與蘇聯翻臉,但是美國對巴爾幹半島的影響力依舊有限。

1945年9月9日在南京何應欽接受岡村寧次投降的何應欽,在西方人眼中一直是著名的「親日派」代表人物。(作者提供)
1945年9月9日在南京何應欽接受岡村寧次投降的何應欽,在西方人眼中一直是著名的「親日派」代表人物。筆者過去讀的許多英語資料,包括戰略情報局檔案都認定,何應欽是可能帶領中國投向法西斯陣營的保守派將領。無論如何,他終究還是沒有投降日本,而且還在魏德邁將軍指派下出任中國陸軍總司令。(作者提供)

 

沒被實現的自由亞洲

蔣中正固然是撐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但是對日抗戰已經給國民政府造成重創,外加後來一系列接收、裁軍以及社會動員的政策失敗,外加杜魯門政府沒有以支援西歐盟邦的力道來支援中華民國政府戡亂,導致中共席捲大陸的悲慘命運。失去了大陸的中華民國,自然失去了對東亞周邊國家的號召力,讓羅斯福與蔣中正建立戰後亞洲新秩序的構想功敗垂成。

此一秩序將以中華民國出陸軍,美國出海空軍的模式推行,同時針對北方的蘇聯與東南亞的英國勢力。從美國1946年11月支持中華民國海軍接收南海的情況來看,整個東南亞的政治態勢將出現驚人變化,華人很有可能成為馬來半島的主導力量。在華人至少能與馬來人平起平坐的情況下,星馬兩國未必會走向分裂的局面。

中美合作對抗蘇聯的局面,也不必等到1972年尼克森訪問大陸,而且雙方合作的程度也只會更加密切。除了在中蘇邊境設置中央情報局的情報站外,原本在成都供B-29使用轟炸日本的四座機場,則將繼續由美國空軍戰略航空司令部(Strategic Air Command)的B-29、B-36、B-47與B-52等轟炸機駐防,成為美國對華沙公約組織實施核威嚇的另外一個重要據點。

在中華民國政府繼續控制大陸的情況下,北韓或許還會繼續存在,但是胡志明不是被消滅,就是必須要被迫取消推行共產主義的政策。越戰將得以被徹底避免,韓戰的規模也將變得相當有限。當然在中華民國失去大陸的情況下,這一切都已經成了幻影。所幸因為韓戰爆發的緣故,中華民國與美國才重新建立起了二戰期間的盟友關係。

而在日本處於戰後重建階段,且不被盟國允許發展攻勢武力,南韓與南越則同時忙於面對北韓、北越戰爭威脅的情況下,撤退到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擔當了在亞太地區鞏固「美國秩序」的先鋒角色。而這樣的角色,固然是確保了台灣不被中共拿下,並發展出了令舉世稱羨的經濟及政治奇蹟,但卻也讓中華民國成為戰後新興獨立國家厭惡的對象。

毫無疑問,這些厭惡的根源來自於蔣中正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與美國合作拆解了「大東亞共榮圈」。畢竟印尼、緬甸及印度等國的領袖,絕大多數為二戰期間接受日軍培訓的民族主義者。到了冷戰時代,他們又進一步把中華民國視為「侵略者」及「恐怖組織」掛勾。是什麼原因,讓這些民族主義者如此痛恨「蔣介石」(Chiang Kai-shek)呢?未來筆者將繼續向各位讀者一一介紹。

2015年美國國家二戰博物館(National WWII Museum)歷史研究處處長胡森(Keith Huxen)博士訪問台灣,拜會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馬英九先生。(取自美國國家二戰博物館)
2015年美國國家二戰博物館(National WWII Museum)歷史研究處處長胡森(Keith Huxen)博士訪問台灣,拜會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馬英九先生。(取自美國國家二戰博物館)

*作者為中美關係研究、軍事寫作者

本篇文章共 4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8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