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莎士比亞情結四百年

2016-08-04 06:50

? 人氣

倫敦博物館提供的莎士比亞導覽行程(Museum of London)

倫敦博物館提供的莎士比亞導覽行程(Museum of London)

英國瓦立克郡(Warwickshire)的史特拉福,是中古世紀即已存在的老市鎮,大致保持莎士比亞時代的景觀與空間特色,迄今遊客絡繹不絕。它的英文地名叫做Stratford upon Avon,意思是「愛汶河的史特拉福」,地名加上河流,可以區別其他也叫史特拉福的城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史特拉福聞名於世的原因,明顯地不在於它的古老歷史,而在這裡是莎士比亞的故鄉。話說回來,偉大劇作家、文學家的故鄉固然容易發思古之幽情,吸引更多人的注意。然而,古往今來的偉大人物不知凡幾,各個領域不難找到不世出的天縱英才,但像莎翁這樣,因為個人在戲劇、文學的傑出成就,就可以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庇蔭整個家族及故鄉垂數百年的例子,可謂空前絕後、絕無僅有。必須一提的,史特拉福之所以能成為史特拉福,關鍵在於後天對古蹟景觀文物的有效維護與管理,才能使莎翁的故鄉成為一座獨特、不可取代的市鎮。可以這樣說,歷史的空間與人物相輔相成,史特拉福的維護增進世人對莎翁的了解,即使史特拉福成為廢墟,莎翁依然是莎翁,但少了莎翁,保存再好的史特拉福至多只是一座尋常老市鎮。

史特拉福於1908年的老地圖。(取自維基百科)
史特拉福於1908年的老地圖。(取自維基百科)

莎翁在史特拉福亨雷街的故居出生,1601年父親約翰過世後,莎翁繼承房產,並把它改為客棧,也曾把住家的一部分租人開酒吧。他去世後故居先後歸女兒、外孫女、「莎妹」所有,兩百年下來,故居年久失修,荒廢了一陣子。1847年,創作《孤雛淚》、《塊肉餘生錄》、《雙城記》等名著的狄更斯,以及當時幾位著名作家組成業餘劇團,在倫敦、伯明翰與曼徹斯特等大城市義演,集資三千英鎊買下莎翁老家。同一年莎士比亞誕生地基金會也宣告創立。

莎翁故居。(Tony Hisgett from Birmingham, UK/維基百科)
莎翁故居。(Tony Hisgett from Birmingham, UK/維基百科)

除了莎翁故居,基金會還收購包括莎翁妻子安海瑟薇(Anne Hathaway)的故居與花園、女兒及女婿、母親瑪麗安登(Mary Arden)的故居、莎翁及其家族下葬的聖三一教堂(Holy Trinity Church),連莎翁孫女第一任丈夫的故居也被基金會接手了。

目前管理莎翁故居群的莎士比亞故居信託組織(The Shakespeare Birthplace Trust)成立於1891年,1961年成為實踐《莎士比亞故居法》任務的組織。依據法案,信託由35個不支薪的信託組織組成,其主要任務包括推廣莎劇,保存及維護相關資產,並為國家博物館、圖書館提供莎翁作品、生活及其相關的圖書、紀錄、圖片、文物等等。

莎士比亞妻子安海瑟薇(Anne Hathaway )的娘家。(取自邱坤良臉書)
莎士比亞妻子安海瑟薇(Anne Hathaway )的娘家。(取自邱坤良臉書)

今天的史特拉福可說是一個莎士比亞城,整座市鎮就是一座莎翁生態博物館。這裡有他出生及成長的故居以及至親的房屋,學校、教堂,從建築與空間、街道、自然景觀處處可以看到莎翁的影子。沿著亨雷街與愛汶河行走,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SC)就在眼前,這個劇團旗下有三個在地劇院,任何時刻都可能上演莎劇,也常至倫敦等地演出。

史特拉福人行道上有莎翁的劇作人物《弄臣》銅像,他常出現在莎翁劇中(如《李爾王》),街頭也經常出現裝扮成莎劇人物的街頭藝人,他們站在墊高的小平台上,一動也不動,偶爾換個姿勢,只要遊客一靠近,或有任何動靜,亨利五世(或理查二世、哈姆雷特……)就會機械式地與遊客互動,這些街頭藝人靠著莎翁與莎劇,讓遊客樂於與他們合照,並藉此賺取賞錢。

在莎翁故居花園,有人表演莎劇中的不同橋段,我日前到訪這天是一位坐著輪椅的身障男士,口中朗誦著詩詞,扮演《羅密歐與茱麗葉》中的羅密歐。在街上的小店裡,可能不經意就會看到掛著約翰· 吉爾古德(John Gielgud)、勞倫斯奧利佛飾演的哈姆雷特,或李察波頓與伊莉莎白泰勒主演的《馴悍記》劇照,以及許多改編自莎士比亞戲劇的電影海報。

亨雷街上的弄臣銅像(右),莎翁出生的房間(右)。(取自邱坤良臉書)
亨雷街上的弄臣銅像(右),莎翁出生的房間(右)。(取自邱坤良臉書)

因為以前的人稱莎翁為愛汶河上的天鵝,今日的史特拉福從春天到秋天,可以看到成群的天鵝在河裡優雅的划行,還有帆船小舟停泊或行駛於河中。一百多年來,史特拉福的莎翁文化產業蓬勃,幾個故居都可以看到與莎翁相關的商品,這是一個不須強調「文創產業」,本身就是「文創」基地的市鎮。每年數以百萬計的遊客未必著迷莎劇或讀過莎翁作品(劇本與十四行詩),但每個人都知道來這裡感受「我們」的「莎士比亞」。

今年是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對許多遊客而言,是不是400年並不重要,也沒有太大感受,因為這個市鎮不分年月日,日日是好日,天天都是四百週年,人潮始終不斷。成為莎翁生態園區的史特拉福是莎劇研究、欣賞、演出的中央廚房,為全世界供應源源不絕的莎劇養分,所憑藉的是它的文化底蘊。每個國家、城市可以來史特拉福觀摩、學習,但難以「整碗捧去」的複製、拷貝。

加拿大安大略省有一個1832年仿照莎翁出生地建造的史特拉福,也挖了一條愛汶河,特別標榜是莎翁的第二故鄉。加拿大的史特拉福人口比英國史特拉福多,這裡的天鵝也比愛汶河上的天鵝密集,1952年起更籌辦號稱北美最大莎士比亞節,並以結合科技與數位媒體為賣點,強力推銷莎翁第二故鄉,也因而吸引了眾多的觀光客。

山寨版的加拿大史特拉福,為莎翁在北美建立一個據點,以莎翁之名推動觀光產業確實是好點子,但如果過度複製,連莎翁出生地「本尊」的城市意象與景觀全盤抄襲,就會如古早移民的完全複製原鄉形貌,令人嘆為觀止。

人類的文明確實不斷複製、拷貝,但創新的機能始終是文化發展的主軸。日本人模仿巴黎鐵塔建東京鐵塔;洛杉磯好萊塢的迪士尼樂園1955年創立後,到處複製(佛羅里達奧蘭多、東京、巴黎、香港、上海)。這些複製品即使缺乏創意,仍屬城市景觀休閒娛樂的一小部分。桃園機場將去年八月七日因蘇迪勒颱風被砸彎而意外爆紅的「歪腰郵筒」,很有效率地在年底就引至第二航廈入境大廳,供遊客寄信或觀賞,雖然有趣,但創意不足。歪腰郵筒的價值不在它歪腰的造型,而在於飽受颱風摧殘的劫後餘生,留在龍江路的「原址」因而才有意義,在別的地方複製並不適合,暴露作為國家門面的桃園機場毫無讓人驚喜的原創。

一座城市的歷史,取決於根深蒂固的人文傳統與生活模式,是經年累月淬集而成,每個市鎮都有自己的特色,不容易移植,也不適合全部拷貝。加拿大史特拉福官網把科技與莎翁結合的成果描繪得異常生猛,在我看來,山寨版至多只像電影裡搭設的華麗場景。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