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撕裂的身分認同,上不了大學仍然挺港獨

2019-07-17 16:50

? 人氣

兩人的想法未必是社會上主流意見,也不一定代表所有「港獨」派人士的想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曾經指港獨派是「圍爐取暖」的香港時事評論員程翔認為,這反映香港部分青年不單是政治層面抗拒中共,而是文化上拒絶中國。

根據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去年12月所做的電話調查,當被訪市民可在「香港人」、「中國的香港人」、「中國人」及「香港的中國人」四者中選擇自己認同的身分時,40%稱自己為「香港人」,15%自稱為「中國人」,26%自稱為「中國的香港人」,而17%則自稱為「香港的中國人」,而如果單純問他們對個別身份的認同感時,香港市民對「香港人」認同感最高,有80.8分(100分為最高),但對「中國人」的認同感只有62.4分,創2014年12月以來的新低。這調查反映部分港人與「中國人」身份有一定抗拒感。

程翔對BBC中文說,香港產生本土意識責任在於北京,因為中國對香港在政治上越收越緊,改變了「一國兩制」的精神。

「英國統治香港150年,從來都無產生分離主義的意識,為何香港回歸20年,就產生強烈的分離主義的意識?原因是宗主國的政策,對香港的政策有好大的不同。」

他以《國歌法》做例子,以往香港人扭曲、恥笑英國國歌不違法,現在就加以限制,這種改變會催生分離意識。

他認為,香港人建構出自我身份認同,源自三段共同歷史回憶:1967年香港暴動、1989年北京天安門事件、2014年雨傘運動。三件事的共同特點是反對中共的當權派,而在幾十年的統治間,也塑造了中國人民一種較為「狹隘」的思想,例如中國網民動輒就會對外國企業或個人施以攻擊。

他引用中國作家韓寒的說話,「大陸用了前30年教你鬥爭,後30年教你貪婪,經過了60年,就變得又兇殘又貪婪」,他認為中共治下大陸人民表現出的狀態,是引發香港強烈對抗的原因。

一些建制團體反對香港獨立,提倡盡快就23條立法。
一些建制團體反對香港獨立,提倡盡快就23條立法。

程翔認為,大家均是「中國人」、也是「華人」,只是「中國」這個字經常被中共借用,令大家不願意自稱「中國人」。新一代犯了錯誤,把中國等同中共,每當為中國說好話便被視為「中共走狗」,這樣不太對。

他認為,年輕一代不應在身份問題上突出「非中國人」的身份。即使有強烈本土意識,也應該思考共同面對同一敵人。

香港時事評論員劉銳紹認為,這種(香港民族)的想法不會輕易成為主流,但要視乎官方的打壓力度,如果用禁制的方法,仍然可能把這些想法變成具衝擊力的意見。

他提到,目前中國國內說法是「狹隘地把所有不穩定因素扼殺於萌芽狀態」,未來一段時間,「港獨」或相關團體的行動,會受到一定制約,這些抗爭運動或會進入一個沉寂期,官方亦可能把打壓力度擴大,借勢把一些不提倡「港獨」的組織也予以打壓,影響言論自由, 如果只用高壓手段而不採取疏導方式,抗爭只會以其他形式出現。

「本來水龍頭的水是慢慢流下來,甚至連鏽蝕也慢慢流走,但現在找東西擋住它,那這種行動只會適得其反。」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BBC 中文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