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撕裂的身分認同,上不了大學仍然挺港獨

2019-07-17 16:50

? 人氣

陳家駒(最右)
陳家駒(最右)

陳家駒生於小康之家,說自己的價值觀深受母親影響,這位生於1990年4月的青年笑言,母親是在「六四」事件後,決定懷孕生下他,希望陳家駒能夠把香港精神傳承下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母親常常對他談政治,見到遊行時會告訴他,「遊行人士好像在阻塞道路,但我們需要他們,如果沒有人發聲,社會不會進步」。他形容自己母親是「反極權」的人,有時帶陳家駒參與「六四」晚會,也會在他面前稱讚前港督彭定康。

然而,幸福的生活在主權移交後的金融危機產生巨變。一家三口原本住在居屋(香港政府推出的「居者有其屋」計劃房屋),但經濟困境令他們無法再供樓,父母為此經常吵架,最終離婚收場。此後,父子兩人過著飄泊的生活。多年來,房子越搬越小、租金卻越來越貴。

「我沒有穩定的住所,我不知道下一年會住在哪兒,不知未來會怎樣,」他說,「我思考很久,為何在香港會得到如此居住環境,對香港政府很反感。」

房屋可以是政策制度的問題,但不一定是支持「港獨」的原因。在讀書期間,陳家駒不是一面倒反對中國。他一直有留意中國相關的新聞,曾經盼望中國富強後,會步向民主。2008年北京奧運,他會為中國隊打氣,但同年發生的四川大地震,豆腐渣工程與捐錢等問題,令他震驚,對政權感到失望。之後發生的廣東烏坎事件,也令他覺得中國任何地方都不會有完全的民主。他現在會用強烈的字眼對中國和中共予以批評。他會用「六四事件」、文革、藏獨、新疆「再教育營」等事例,去形容共產黨是「極端的敵人」。

這一代香港人難以忘記的「佔中「催淚彈畫面。
這一代香港人難以忘記的「佔中」催淚彈畫面。

但他不是一夕之間便成為一個要用行動去爭取港獨的倡議者,在「雨傘運動」爆發前,他自言是一個「左膠」(指只講理想的左翼分子),相信和平、理性、非暴力(簡稱「和理非」)的抗爭模式,曾加入溫和的泛民政黨——公民黨,希望透過幫公民黨的人助選和從事地區工作,而帶來一些改變。

但2014年,他在運動前線,在經歷過與防暴警察對峙,吸入催淚彈之後,他改變了。當天,他親眼目睹警察高舉「速離否則開槍」的橫幅,警察又用槍支對著示威者。

「那一刻,我腳抖起來,我覺得我會死,但身邊的人說,我們香港人不會退縮,」他堅持不離開,「那刻很熱血,覺得香港人會為民主政制犧牲。」

警方當天沒有發射子彈,但卻加深了當權者與示威者之間的仇恨。這79天的持久戰,當時從事金融業的陳家駒選擇不上班,分別在金鐘和旺角留守,負責協助管理物資。

「我對公司說,我暫時不會回來,你喜歡就炒我(革退),」他說,「這件事比賺錢更重要。」

但這場運動沒有換來中港政府的任何讓步,在他眼中,失敗的原因在於「和理非」不一定是最好的抗爭模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