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撕裂的身分認同,上不了大學仍然挺港獨

2019-07-17 16:50

? 人氣

他自言與一般學生不一樣,不沉迷打電動遊戲、打籃球,熱衷思辨時政。上課時,桌上擺放教科書,實際上在埋首細閲《香港獨立論》,社交媒體上的帖子以時政為主,論「港獨」、論中港矛盾,一些同學忍受不住,把他從朋友列表中刪除。他的朋友現在主要是社運圈子的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鍾翰林看來,香港政府在學校推行的愛國教育對他來說適得其反。「小學會有升旗禮、唱國歌,我都會問為什麼,我們香港有區旗,有自己香港人的旗」他說,「我覺得我與中國這個國家沒有聯繫、沒連結。」

鍾翰林高舉「港英」旗。
鍾翰林高舉「港英」旗。

他和陳家駒一樣,深深體會到中國大陸影響下香港的改變,他對於香港接收大陸移民的政策特別不滿,因為香港審核這批新移民的要求比其他國家低,不會要求他們會講廣東話或是了解香港的歷史文化,但這些移民卻表現得,好像要香港改變去配合他們,而且他們的人口之多,不單令香港無法解決土地問題,也影響到香港未來的選舉。他所讀的學校,他發現愈來愈多大陸學生不願意學廣東話,更要求香港學生遷就他們講普通話。這些都讓他覺得失去了香港獨有的身份與地位。

2012年,16歲的香港學運領袖黃之鋒發起反國民教育,讓鍾翰林知道中學生也能參與政治,但鍾翰林對BBC中文說,最讓他對政治萌生強烈想法的觸發點,是2012年香港行政長官答問大會中,唐英年指控梁振英有意用防暴隊及催淚彈對付反23條(國家安全法)示威者。

「那時候我連防暴隊是什麼也不太清楚,我要在網絡搜尋,為什麼警察會好像軍人般對付香港人?」他說,「那刻開始,我便對政治很感興趣。」梁振英當選後的2014年,香港真的出現了防暴隊對付示威者的場面。

2014年,鍾翰林說自己還小,不是運動的參與者,但這場運動卻令他認為,「和理非」抗爭模式不會帶來任何結果。他也和陳家駒一樣,選擇加入提倡把行動升級、作「勇武抗爭」的本土派,只有13、4歲,便響應了本土派組織發起的反水貨客行動,那是他真正參與社會運動的開始,因為這關乎他的社區,那兒因為愈來愈多大陸水貨客而衍生太多金鋪和藥房。這些活動中,有時會發生一些示威者與民眾或警察有口角甚至是肢體碰撞。

他把本土派視為最重要的生活圈子,大部分時間也只是在看本土派的網上媒體,關注各個本土派的領袖和代表人物,了解他們的論述和助選。他坦言,甚少留意其他民主派的說法。

鍾翰林聯同幾名中學生和大專生共同創立「學生動源」,希望在校園推行「港獨」,過往一些派傳單行動的確引發起一些風波,但這些行動因為支持度不足無法延續,這個組織經歷了一段迷茫,不知如何走下去的階段。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