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鴻觀點:去結婚吧!國家幫你養小孩

2019-07-04 07:00

? 人氣

國民黨總統提名初選參選人郭台銘拋出「零到六歲幼兒國家養」的政見。(蔡親傑攝)

國民黨總統提名初選參選人郭台銘拋出「零到六歲幼兒國家養」的政見。(蔡親傑攝)

郭台銘最近在國政願景發表會上主張,0到6歲幼童由「國家養」。朱立倫立刻為大家打了算盤。他說,郭台銘誇下的這個「海口」,每年至少要多支出1440億元;若加上其他學習與托育費用,可能就會達到2千億以上;再進一步加上包括奶粉、吃飯等生活所需,政府每年需支出預算就會高達數千億元以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花多少錢」的角度來看這個「國家養」的命題,它是一個數學問題,這是一個審計長、行政院長的功課;而從總統的政見角度來看,它則是一個願景的問題,它正是總統位階的治國大略。昨天舉行的國民黨國政願景電視發表會,郭台銘甚至說,幼童由「國家養」一定做到,錢不夠他先墊,就算「散盡家財」也在所不惜。此言一出,令人驚喜,一句話「有錢真好」不足形容,他願意為台灣的孩子,也是台灣的未來散財,怎不令人動容。

不過,年輕人不願結婚,不想生小孩,並不是只有錢的問題。

為年輕人預備看見希望的道路

鼓勵台灣的年輕人都敢結婚、敢生小孩,這一個看來民生、「家常」的政見,極可能是所有政見最難的一條。其難處在於如何說服未婚者敢結婚生子,因為這不但涉及到有沒有「能力」結婚生子;也涉及有沒有「意願」結婚生子。前者包括解決住房、醫療照顧、撫養補助、教育補助等等,這都是數學問題、財富預算分配的問題,頗適合「行政院長位階」的朱立倫找精算師好好地算一算。但若要問如何使年輕人有「意願」結婚生子,就不只提供這些「少有所養」的福利,更要使年輕人自己能看到未來;更進一步,也看見下一代的希望。誰來給大家有梯築夢看見光明的未來,這才是總統的責任與格局。

論述何謂台灣的未來,理未易明、言人人殊。不如我們來考察台灣的年輕人心底有哪些「重擔」影響他們對未來感到悲觀,進而影響他們結婚生子的意願?台灣未來的領導人,雖然不一定能完全解決這些「重擔」,但對這些問題不但不可迴避,還應該為年輕人預備一條可以一步步看見希望的道路。我很樂見「國家養」這樣的願景被提出來,至於要達到這個目標的錢夠不夠?哪些錢先花?哪些錢後花?哪些孩子國家要花多一些錢去「養」?哪些孩子的父母可以多少負擔一些,讓弱勢的孩子也可以跟同儕一起茁壯長大,我們就委託對數字問題有專業的朱立倫來煩惱。

以下臚列的這些年輕人內心的「重擔」早已是台灣人內心深沉的悲痛,或說不限於年輕人,逐漸老矣的台灣父長,在清創多年留下的傷口時,不但發現仍未癒合;令人傷痛的是同時發現年輕人的心靈傷得更重,而他們卻道聽塗說,從一些鼓如簧之舌的術士手中取來偏方解藥,病情反更積重難返。茲將這些病灶分述如次 :

台灣人沒有國家認同感

我們不必每天都揹著國旗行走江湖,但是在特定的時空,國家認同的失喪屢屢對準台灣人的心臟給予重重地一擊。當我們看到日本人在神社之前全家行禮;當我們看到奧運得奬的選手升起國旗唱自己的國歌,台灣人在內心的失落以及自卑,立刻被撩了起來。不管未來是統一還是獨立,台灣人內心的這個缺口,始終都是傷口。

臺灣雖然在短時間不容易建立普遍的國家認同,但是也不代表我們什麼事都不能做。新的領導人必須懂得帶領大家在這一段黎明的時刻,全力做好讓臺灣成為一個被世人尊敬的國家。

台灣人沒有國際的光榮感

從東南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到非洲馬達加斯加島之間廣大領域的人群,都講同一語系的語言。這個語族叫做「南島語族」。南島語、農耕和製陶技術的傳布,是臺灣原住民曾給世界的禮物。事實上,台灣人沒有讓祖先失望,我們一直十分打拼讓世界看到台灣。很少人知道全世界1/6的螺絲是在台灣生產的;台灣機能性紡織品全球市占達到了7成,全世界消防隊的防火衣布料超過5成都是台灣製造;台灣生醫結合ICT產業已成為全球數位醫療產業的領先國家。全球5成的水龍頭是台灣製造的;大家知道荷蘭以出口鬱金香聞名,卻不知台灣是全球最大蘭花出口國。這些台灣之光,我們視而不見;反而我們在新聞媒體上每天看到的不是政黨政客的惡鬥,就是弒父、虐母、殺妻、打嬰兒的變態新聞。

我們的年輕人每天不但不看國際新聞,連國內新聞也懶得看。台灣輿論上享有話語權的居然只剩名嘴,政客與名嘴互相綁架,天天給台灣製造魔鬼。外交上的節節敗退,台灣中小企業不靠一面國旗,只提著一卡皮箱走遍天下,不捨晝夜地拋光台灣在全球的能見度,政府好像只有被打趴了的份,不知如何為企業家開路。一個看不見國際光榮感的年輕人,哪來未來?哪來夢想?

台灣人沒有健康的歷史感

台灣的年輕人不但不看新聞,也不讀歷史。了解台灣歷史以及討論台灣歷史,過去都被視為禁忌,後來又被不同的政治團體,依照維護政權以及選舉的需要,歪曲歷史的真貌。

讀歷史,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成熟的公民;瞭解歷史,不是去臧否歷史人物而已,而是要教導下一代用同情地理解(sympathetic understanding)的態度去看歷史人物,去寬容歷史事件,去促進你和身邊的人更深的感情。當你在讀歷史的時候,發現你對某些人特別憎恨,那麼你就要警醒到有人在你心中安裝了製造魔鬼的開關,你必須在心態上做適當的調整。現代的青年不讀台灣史 對台灣的過去不但沒有光榮感,被有心的政客利用,生硬地做出奇怪的解釋,對自己生長的地方甚至感到自卑。國家認同的迷失;政黨族群的惡鬥,都源自於沒有健康的歷史觀與歷史感。

台灣人對未來沒有希望感

在威權的時代,在政治惡鬥的時代,一路走來感到迷惘也就罷了,很多人對自己的子孫未來留在台灣會有哪些發展,好像講不出所以然來。看到別人有機會到美國發展,就心生羨慕。很多年輕人不敢結婚、不敢生小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看不到未來,看不到希望。

政府在這方面,幾乎沒有給年青一代的人做出哪些具體的交代。年輕人理想性越來越低,人生目標有時候只有一間咖啡店,一家小餐館,甚至被擠壓到只能在別人的店面裡擺一個抓娃娃機。在大學裡,讀文史哲不但會被笑,基礎科學的科系早就沒有人要讀,現在甚至應用科技讀的人也越來越少,只希望快快畢業能混口飯吃就好。

沒有文學的人生,人就浪漫不起來,不浪漫怎麼談戀愛?

沒有歷史的人生,人就不成熟,不成熟,怎麼結婚?

沒有哲學的人生,人就沒有明天,沒有明天,怎麼生小孩?

最糟糕的是在這「三無人生」中,偏偏只認同「拚經濟」,於是成了一個沒有夢的時代,是一個不能再壞的時代。

台灣人對社會缺乏使命感

沒有國家認同,沒有歷史認同,看不見希望,就會失去了對台灣的使命感。老蔣威權時期,不論你高不高興 都要你有個「中國」的國家及歷史認同感,它的好處是學子及年輕人多少還有學習的文化楷模,有文人典範可以追尋。政權轉移之後,破舊立新,像「五四運動」這樣的歷史事件,被歸類為中國的歷史,跟台灣無關。這也無妨,如果能夠同時建立台灣歷史的獨立史觀,為年輕人另立可以追尋的歷史人物、歷史典範楷模,這樣總算還可以讓孩子們知道如何安身立命。

然而,我們卻只看到少數人粗野地修改歷史教科書,企圖從根扭曲新世代看世界,看未來的眼光。這一代的孩子,他們所讀到的歷史,都是被有心人士曲意改寫的,對族群對歷史不但沒有同情的理解,甚至加入了仇恨與對立。這一代因為沒有國可以愛,沒有先賢可以追尋學習,他們不知道怎麼愛台灣,對台灣的未來沒有使命感,這是可以想像。

目標遠大,只要有心,雖不中,亦不遠矣

以上台灣人的四個心靈上的大缺口,分布在老中青三代,其所造成的傷痕只是程度上的不同。年輕人不結婚、不生子最深沉的原因,正是在這四大缺口之中。

要彌縫這些傷口,基本上要從教育一點一滴的做起;而在具體的施政上,政府可以提出具有創意而且又有效果的政策來促進族群的融合,塑造台灣人的國民性,建立台灣人的信心,其實有許多具體的辦法可行。台灣新的領導人,若能把「保證台灣年輕人都敢結婚、敢生小孩」當作對台灣的承諾,可以說既全面又深沉,人人聽得懂,到處可考察,天天可檢驗。在數學問題上,我願意替郭台銘把話說得告清楚,0到6歲幼童,父母要相信「國家會幫助你養」;更重要地,國家會讓你和你的孩子看到未來的希望,台灣的明天會更好。目標遠大,很難達成,但立志發心是第一步。只要有心,雖不中,亦不遠矣。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鄭春鴻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