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登及:美國對中大戰略的兩條路線競爭

2019-06-24 06:50

? 人氣

如何應對臺海與南海的緊張,美國勢必將會有傑克遜主義或離岸制衡的爭論。(美聯社)

如何應對臺海與南海的緊張,美國勢必將會有傑克遜主義或離岸制衡的爭論。(美聯社)

戰略:將軍的藝術、治理的計畫

「戰略」過去被稱為「將軍的藝術」,所涉及的就是戰爭的計畫。但此一概念很快就被運用在國家治理和國際的合縱連橫,成為「國家戰略」與「大戰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大戰略可以是有關地緣政治與各國總體權力分布格局的陳述,也可以是一國考慮前述態勢後,所制定的「國家戰略」的核心部分,其目的就是要藉以維護國家的核心利益與發展前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勝兵先勝,而後求戰。強大的國家必須有大戰略的設想,才能據以鋪排國家戰略的方方面面。其他國家更要關注強權國的大戰略目標與行動,才能制定好維護本國生存與發展的國家戰略。

美國大戰略的變遷

美國作為二戰之後西方自由秩序的支柱國家,也是冷戰結束後國際體系唯一的霸權國,曾經有過多次大戰略的轉變。戰後首先羅斯福的美國領導、「大國一致」秩序,冷戰降臨變為杜魯門主義的圍堵和艾森豪時代的相互保證毀滅。隨著越戰的師老兵疲與甘迺迪時代「大社會」改革的需要,尼克森主義遂轉向區域衝突區域化以減少美國負擔,同時開啟美中抗蘇陣線,令北京承擔部分莫斯科造成的壓力。這樣的設想即便到雷根的星戰計畫時期也繼續保留,所以在臺海方面同時有「八一七公報」和「六項保證」。甚至大陸發生六四事件,西方必須制裁,老布希總統還是派遣國安顧問史考克羅夫特將軍為密使,在1989年六月底訪問北京轉交致鄧小平的密信,以使中國在美蘇競爭中仍保持靠近華府一側,避免中蘇關係因六四制裁過快靠近。

20190616 upload-新新聞0119期-六四事件、北京大屠殺(6-3)-鄧小平的露面,使中國大陸民眾都鬆了一口氣。(方仰忠攝)
六四事件之後,美國派密使到中國遞交給鄧小平的密信,讓中國在美蘇競爭中今維持靠近美國的一方。(方仰忠攝)

冷戰結束,柯林頓實行「接觸與擴展」(Engagement and Enlargement)戰略,吸納了不少民主化的前蘇聯集團國家,但美中矛盾逐漸凸顯,小布希團隊原本打算專注制衡北京,卻遭遇恐怖主義挑戰,戰略重點轉向反恐戰爭與國土安全。中東用兵部分重陷越南的教訓,歐巴馬開始「轉向東亞」(pivot to Asia),遂有亞太「再平衡」(rebalancing)的大戰略。川普團隊雖然對強調文化多元主義與社福優先的歐巴馬厭惡至極,但他們的自由開放的「印太」(Indo-Pacific),筆者看來就是「再平衡2.0」而已,目標仍是制衡中國崛起,避免「權力移轉」(power transition)危及美國至上(American primacy)的地位。

「中國重估」的爭論

如何維持美國至上的地位,是所有美國大戰略的共同目標。但是因著時空條件與外部環境變異,實踐手段總有不同,因而產生爭論也勢所難免。從歐巴馬時代起,美國已經出現對民主黨前輩柯林頓「接觸」促發中共和平演變戰略的懷疑。這股「中國重估」(China Reckoning)的戰略檢討認為過去將中國納入西方主導國際秩序,企圖靠溶解中共來維持美國至上的想定發生錯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