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主流媒體,突然變成獨立記者:《走一條人少的路》書摘(1)

2016-07-06 05:40

? 人氣

雖然很多人說,部落格是自己的,不用每篇文章都打上記者名字,但直到現在我的部落格已累積超過一千篇文章,我還是非常喜歡在開始寫作前先打上「文.朱淑娟」並附上採訪時間,每一次都讓我有一種「噹,開始吧!」的感覺,這也有心理層面的意義,就是「我要為自己寫的東西百分之百負責」。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樣做跟過去的差別只有,再也不會有人把薪水匯入我的戶頭,不過管他的,離開報社有領到一筆微薄的資遣費,暫時沒有收入也還好。本來也可以去領失業補助金,但那種制度好像在提醒我「你失業了、你失業了!」不想陷入那種負面情緒,登記後也沒去領過,我現在最不需要的就是打擊。

「這樣報導有人看嗎?」老實說那不是我要擔心的問題,反正在報社也登不出來,把文章放在部落格,就算只有一個人看到,也比待在報社強。最起碼可以忠於自己,稿子不必再被裁裁剪剪,情緒也不必再被擾動。

不過那時大家還不習慣一個在部落格寫稿的記者也算記者,為數不少的朋友問我接下來要去哪裡,還有人擔心我沒收入要幫我介紹工作。有一次參加記者會,一位朋友問我:「聽說妳要去《自由時報》?」

不知這傳聞從何而來,但這也點醒我,過去我在《聯合報》時是民進黨執政,我的新聞常常都有很大的版面,那給人一種錯覺,覺得自己好厲害呀,其實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只是報社政治偏好使然。難道我以後還要為政黨服務嗎?

記得有一天我搭二二二公車從我住的地方松江路到中華路上的環保署。十年來,我都是搭這班公車從這個點到那個點,晚上十點交完稿後再反方向搭回家,下班時或許心情比較輕鬆,我總是一路看著窗外,有時回想白天發生的新聞,或明天的採訪計畫,有時就什麼都不想,隨著車子移動望著窗外的風景。經過二二八公園、濟南路、新生南路、到行天宮就準備下車了。這一趟路下來總能舒緩我的心情,而且不論搭多少次,我都覺得夜晚的台北,真的好美。

那天下午當公車從新生南路右轉仁愛路時,光線轉到左側我坐的位置,初春的陽光穿過玻璃窗灑遍我全身,一陣暖意。就在車子穿過兩旁盛開的杜鵑花緩緩前行時,突然有一個念頭閃進腦海:「我還會留在地球!」

如果有靈光乍現這回事,我想就是那個時刻了,一種像天啟般的感覺湧上心頭。老實說,那段期間也不是沒有想過,乾脆離開新聞界換別的工作。但那天我跟自己說,如果還有人問我要去哪裡,我就要說「我還會留在地球」。或許看出我的心意,每次大家聽完哈哈大笑後就不再問我了。

正式離職前某一天,我回報社辦離職手續,也去跟黃年先生辭行,十年前因為他的善意我走進記者這一行,十年後要離開了,無論如何應該跟他道別跟道謝。見面時我把那張印著「環境報導,獨立記者朱淑娟」的名片遞給他,告訴他我的計畫。他覺得我有些莫名其妙:「都幾歲的人了還想東想西,你去找個公關工作應該不會很難。」

天啊!我有很老嗎,也不過四十幾歲而已,為什麼就不能想東想西了?我們這個社會從來都不鼓勵創新跟冒險,從我還在讀書時,我母親就要我去考公務人員,這個建議直到現在都沒有放棄耶。而我自己是這樣想的,我都四十多歲了,還不做自己想做的事要等到什麼時候?最後我跟他說:「報社把我的台子拆了,我要把自己的鷹架再搭起來。」

我覺得人活著最好還是有一點志氣比較好,那會讓你在失意時充滿鬥志,別人說不行的,就偏要自己實實在在做看看。在那個獨立記者荒蕪的年代,我還真的很好奇,我的獨立記者生涯究竟可以做到什麼程度。

*本文選自天下文化出版的《走一條人少的路:獨立記者寫給共同生活在這個島嶼的你我──空氣、水和土地》一書。本書作者朱淑娟記者生涯17年,前10年在《聯合報》,後7年做獨立記者,成立「環境報導」(greennews.tw),致力於環境新聞深度報導,並為國內多家重要媒體撰稿。2010年以中科三期、中科四期、南部水資源(與公視合作)報導獲得3座「卓越新聞獎」,2015年再以「大旱望雨」報導獲得第4座卓新獎。期許自己以報導做為社會參與的方法,搭起溝通橋樑、促進社會進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