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代號「中國長城」!一夜建成、最難跨越的167公里邊防工程──柏林圍牆

2019-11-09 09:10

? 人氣

1961年,東德政府開始在西柏林邊界修築柏林圍牆。(AP)

1961年,東德政府開始在西柏林邊界修築柏林圍牆。(AP)

1961年8月12日的柏林,一切仍運作如常。柏林人在城內來來去去,東西之間暢行無阻。然而,翌日早晨,一切都變了。8月1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DDR)政府以築牆的方式,將城市東西徹底相隔。從那天起,這座牆屹立了超過28年,即人們耳熟能詳的「柏林圍牆」。究竟,這座牆當年為何而造?在它聳立於柏林的這28年間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在此上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沒有人打算蓋一座牆!」

這座牆的故事,必須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開始講起。1945年德國戰敗以後,被分為4大塊,分別由美、法、英、蘇分區接管。首都柏林儘管位於蘇聯佔領區中,也被分為4個佔領區,美英法掌控柏林西部,蘇聯則佔領柏林東部。隨著冷戰陣營逐漸成形,由美英法佔領的3區逐漸在政經上整合,並在1949年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至於東側的蘇聯佔領區也不落人後,在同年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形成了兩個德國各自為政的局勢,柏林也從「一分為四」變成「一分為二」,西柏林是西德的領土,東柏林則是東德的首都。

冷戰時期的西柏林被東德(紅色區塊)包圍,藍色區塊則為西德。(圖/維基百科)
冷戰時期的西柏林被東德(紅色區塊)包圍,藍色區塊則為西德。(圖/維基百科)

儘管東西柏林在政治結構上分屬不同政權,人們還是能夠在整座城市內來去無阻,不過,這樣的自由在東德政府眼中逐漸成為問題。有些不願生活在社會主義政權下的東德人,決定投向西方世界的懷抱。而位在東德境內的西柏林,事實上卻屬於西德的領土,這樣奇妙的地理位置使西柏林成為前往西德其他城市的最佳跳板,在1950年代,每月約有1至2萬人取道西柏林離開東德,其中約有半數是25歲以下的年輕人

東德首任領導人烏布利希(Walter Ulbricht)(Bundesarchiv, Bild 183-08618-0005 / Sturm, Horst / CC-BY-SA 3.0 de)
東德首任領導人烏布利希(Walter Ulbricht)(Bundesarchiv, Bild 183-08618-0005 / Sturm, Horst / CC-BY-SA 3.0 de)

這樣的移民潮(或說難民潮)對東德政府而言可不是什麼好現象。在冷戰東西陣營彼此對抗的情勢下,這些毅然而然背棄社會主義投奔資本主義的人,無疑是狠狠地打了東德政府一巴掌,畢竟東德政府總是宣稱「東德很美好!我們需要什麼就有什麼!」 因此,東德第一位領導人烏布利希(Walter Ulbricht)在與莫斯科當局數月的研議後,最終決定築一座牆。

儘管築牆計畫正在醞釀,烏布利希卻不願公開。在1961年6月一場記者會上,來自《法蘭克福評論報》(Frankfurter Rundschau)記者向烏布利希提問,是否要在柏林市內加強邊界的控管?他給出了這個知名的回答:「您這問題,是說有些西柏林的人希望東德的首都要蓋一座牆,是嗎?據我所知,可沒有這種計畫!……沒有人打算蓋一座牆!」

烏布利希此言過後的兩個月,柏林圍牆在8月13日正式動工──行動代號「中國長城」(Operation Chinesische Mauer)。

全長167.8公里的「死亡邊界」

在1961年8月13日後,築牆計畫緊鑼密鼓地進行著。全長約167.8公里的柏林圍牆,起初就真的只是一堵牆,不過,後來結構卻越發複雜,邊界管控也愈發嚴密。1962年6月,東德政府在邊界向東推進約100公尺處,建造了與原先那堵牆平行的第二堵圍牆,原先興建於此的房屋全被夷平,人民也被安置到他處,此後,這兩堵牆間的100公尺空間,在西德被稱為「死亡邊界」(Todesstreifen)。

東德政府在「死亡邊界」上,陸續建築層層防堵,包含186座暸望塔、有人碰觸時會發送警報訊號至瞭望塔的鐵絲網、夜間照明的路燈、鐵製拒馬,某些區段更設有電網以及引導警犬巡邏的纜線。「關卡」之間的空地上更鋪有碎石或細沙,若有人妄圖穿行,會不可避免地留下相當明顯的腳印;此舉不僅增加東德人民逃亡的難度,也便於東德高層究責,當有人成功逃亡時,到底是何處的邊境警察怠忽職守。

1970年代的柏林圍牆。(AP)
1970年代的柏林圍牆。(AP)

驚心動魄!縱身一躍全為自由

這座劃開柏林的城牆,越蓋越高、愈發堅固,也越來越難以跨越。幸好,有許多人把握最初幾天的最後機會,決定逃離東柏林。在柏林的貝瑙爾街(Bernauer Straße) ,上演著驚心動魄的逃亡劇碼。

貝瑙爾街位於東西德交界,街上的房子隸屬東柏林,房屋正前方就是西德。因此,有許多人嘗試從這些建築前側的窗戶跳下,直達西柏林。當年16歲的住戶羅辛(Elke Rosin)在一則由《柏林.布蘭登堡廣播》(Rundfunk Berlin Brandenburg)製作的紀錄片中,回憶當時的情形:「一開始我們是不太在意,因為烏布利希承諾過並不會蓋牆。不過,過了幾天,我們開始察覺到貝瑙爾街上演了什麼。甚至也有鄰居從窗戶跳下去,用繩子垂降……一切變得越來越戲劇化。」

在築牆計畫開始的4天後,羅辛一家也決定逃亡。當時,通向西柏林的最後通道——他們家的窗戶,尚未被圍牆阻隔。羅辛跳窗來到西柏林,而羅辛的父親則待在房子裡,從窗口一一扔下值錢的家當。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羅辛家在東柏林的鄰居看見了這一切,趕緊對他父親大吼:「快點離開!越快越好!」因為邊境警察已經從房子後面進屋了。所幸,在最後一秒鐘,羅辛的父親也安全踏上西柏林的領土。

在第二天,羅辛家所有面朝西柏林的窗戶與大門,都被圍牆徹底封堵了起來。在築牆開始過後的第9天,席克曼(Ida Siekmann)成為第1名因圍牆而死的柏林人。那一天,她不顧一切從貝瑙爾街上3樓的窗戶躍下,因此受了重傷,隨後在送醫途中傷重不治。

席克曼女士是第一個,但不是最後一個。據官方統計,至少有140人因柏林牆而喪命,當中包含100名嘗試逃離社會主義政權的東德人民、30名毫無逃脫意圖但在圍牆附近被射殺或死於意外的東西德民眾,以及8名與逃亡民眾或西德警方發生衝突的東德邊境警察。至於更確切的死傷數字則眾說紛紜,不過,大家都同意的是,事實上柏林圍牆奪走的人命恐怕遠不止這個官方數字,畢竟在這28年間嘗試從東柏林逃往西柏林的人,共有近5000人之多

直到1989年,隨著蘇聯內部政治情勢的變化,柏林圍牆終於在眾人之力下被推倒,東德政府也隨即垮台。1990年,東德併入西德,「民主德國」走入歷史,德國宣告統一。從現在回顧,柏林圍牆見證的不僅是一個城市或一個國家的分隔,更是20世紀整個世界在意識形態上對立的歷史。而柏林圍牆的倒塌除了與共產陣營的垮台相互呼應以外,還具有什麼更深刻的歷史意義?或許也值得全世界的人一起思索。

席克曼(Ida Siekmann)成為第1名因圍牆而死的柏林人,民眾獻花為她哀悼。(取自柏林圍牆紀念館官網)
席克曼(Ida Siekmann)成為第1名因圍牆而死的柏林人,民眾獻花為她哀悼。(取自柏林圍牆紀念館官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