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東西德大事記》半世紀內,德國由四分五裂走到和平統一

2019-11-09 10:10

? 人氣

60年代的歐洲是個追求自由、多元、寬容、乃至於弭平國界的時代,德國1969年的政黨輪替,也為這躁動卻美好的時代劃下極具意義的句點。1969年,德國中間偏右政黨基民盟(CDU)結束了20年的執政,選民們選擇偏左派的社民黨(SPD),領導德國走向新的歷史篇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西德總理布蘭特(Willi Brandt)華沙之跪。(wikipedia/public domain)
西德總理布蘭特(Willi Brandt)華沙之跪浮雕。(wikipedia/public domain)

新上任的總理布蘭特(Willi Brandt)一改過往親西方的外交政策,對東歐露出誠懇友善的態度,這是德國戰後的第一次。針對納粹德國在東歐的暴行,布蘭特積極與波蘭、俄國以及其他東歐國家展開對話,商討補償與賠款事宜。而在1970 年8月訪問波蘭時,布蘭特突然在華沙猶太區起義紀念碑前屈膝下跪,向納粹受難者致哀。布蘭特這歷史性的「華沙之跪」,象徵西德人民對納粹德國罪行的沈痛反省與無盡歉意。

1974年 東西德足球隊在世足賽上交鋒

在冷戰結構下,東西德的政權在政治場域和意識形態上彼此角力,至於兩國的足球隊,則在世足賽上交鋒。1974年,世足賽在西德舉行,西德與東德兩支隊伍也在第一輪小組賽上相遇。這場歷史戰役鹿死誰手?答案是東德健將以1:0力克西德,不過雙方皆順利晉級下一輪賽事。

然而,東德在第二輪小組賽遇上強勁對手,最終遭到淘汰,而西德則一路贏球,就這樣踢到世界冠軍,把獎牌留在西德。在這場歷史性的世足賽中,西德拿到冠軍,而東德則是在這屆球賽中唯一一支曾經踢贏世界冠軍的隊伍。

埃根多夫(左)1975年代表東德出戰的影像。(Bundesarchiv@WIkipedia/CC BY-SA 3.0)
柏林發電機球員的埃根多夫(左)1975年代表東德出戰的影像。(Bundesarchiv@WIkipedia/CC BY-SA 3.0)

1977年 東德「咖啡危機」曝物資短缺、經濟危機

時序來到1970年代。石油危機帶來的經濟震盪,令依賴石油發展工業的東德大感吃不消,東德政府為了保持石油進口量,決定減少「奢侈品」的進口。不過,1976年情形愈發雪上加霜,當年,巴西的咖啡豆欠收,造成國際市場上咖啡供給量下滑、價格上漲,在政府不願花大錢購買咖啡原料的情形下,便有了1977年的東德「咖啡危機」——東德人民只能喝廉價不純的混合咖啡。這場咖啡危機引發民怨四起,因為東德人民認為,咖啡才不是「奢侈品」,而是重要的日常所需。

全球氣候變遷加劇,咖啡豆產量將受到嚴重衝擊(取自Pixabay)
1976年,巴西咖啡豆歉收,引發東德「咖啡危機」。(取自Pixabay)

這起1977年的「咖啡危機」,看似只是東德人民喝不上高品質咖啡,但其實暴露了東德人民物資時而短缺的現實,更反映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國際市場中遭逢的艱難。

1989 東德和平周一示威,終於推倒圍牆

1989年對於東歐各國而言是個關鍵年份。在這一年,各國政局皆有大幅變動,政權受到挑戰。在東德,9月開始,人們在萊比錫展開「周一示威(Montagsdemonstrationen)」要求政府放寬出國旅行、新聞自由、民主選舉等方面的限制,這場反對東德政府的和平示威,隨後從萊比錫蔓延至東德全國各地,,東德人民每到周一傍晚便來到各城市的廣場靜坐,表達抗議。東德政壇陷入詭譎,10月18日,東德領導人昂納克(Erich Honecker)被迫辭職。隨後,11月9日,柏林圍牆倒塌。

Erich Honecker(取自pixabay)
東德領導人昂納克(Erich Honecker)(取自pixabay)

這堵圍牆之所以在屹立近30年後被推倒,是因為東德政府在各界壓力下決定日漸放寬出境限制,而中央政治局委員又誤解上級命令,錯誤地宣佈東西柏林之間的往來即刻開放,歡欣鼓舞的人們開始自主拆除這道圍牆。

1990 兩德和平統一

在柏林圍牆拆除之後,西德總理科爾(Hemult Kohl)在11月28日提出兩德實現統一的計畫,翌年8月,兩德在柏林簽署統一條約,10月3日,東德加入西德,各行政區併入聯邦德國,分裂40年的東西德至此統一。

柏林圍牆(取自pixabay)
柏林圍牆上著名的「兄弟之吻」塗鴉。(取自pixabay)

至於東德的執政黨統一社會黨(SED)則與西德社民黨左翼派系合併,日後成為今日的左翼黨(Die Linke)。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