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觀點:有關部門與曖昧文化

2019-05-21 05:50

? 人氣

作者指出,有在中國生活過的人,想必對「有關部門」、「無關部門」都不陌生!(資料照)

作者指出,有在中國生活過的人,想必對「有關部門」、「無關部門」都不陌生!(資料照)

近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回答記者關于中美貿易磋商應該問哪個部門的問題時,有點不耐煩,甚至像用繞口令一樣說道:「有關部門當然就是有關的部門了,無關的就不能稱為有關部門,所以我建議你還是要向他們詢問。」沒想到中國特色的有關部門,如今也有了國際化的趨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無處不在的有關部門

在中國生活過的人,對于有關部門一定不陌生。從政府起草的文件到領導在台上的講話,以至于到政府部門辦事,經常能看到和聽到這個詞。曾經有人形容:中國最神秘的部門是有關部門。它就像《西遊記》裏黃眉老怪的口袋一樣,什麽東西都可以往裏面裝。

就算神聖、嚴謹的法律法規,也有類似有關部門這樣不明確的表述。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爲例,第六十八條「城鄉規劃主管部門作出責令停止建設或者限期拆除的決定後,當事人不停止建設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建設工程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責成有關部門采取查封施工現場、強制拆除等措施。」 不少法律的罰則裏的執法機關都是上述的有關部門,指代並不清楚。

中國政府爲了解決某一問題或達成某一目標,經常會成立各種XX領導小組。比如:2007年成立的國務院産品質量和食品安全領導小組,詳細列舉了外交部、發改委、科技部、公安部等十幾個有關部門。這樣的文件逐級下發後,下級單位也會依葫蘆畫瓢成立類似的領導小組。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中國外交部官網)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中國外交部官網)

有關部門踢皮球

中國有句家喻戶曉的俗語:「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擡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它體現的心理學原理是「責任分散效應」,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

當一個政府處理事情的有關部門多了,相關部門的個體責任感自然變弱。因爲責任主體的不明確,很多中國的政府部門都信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不管的事盡量不管,別人可以管的盡量推給別人,這就是老百姓口中常說的「踢皮球」。

前幾年,民生問政類的節目在中國很火。各地的官方廣播電台有政風行風熱線節目,每期邀請當地政府部門的負責人在線解答聽衆的投訴與建言。官方的電視台還開辦了民生調查和電視問政類的節目,有些廣泛歡迎的調查類節目,在接到群衆投訴的民生問題後,會到主管的政府部門進行暗訪,一些政府工作人員口無遮攔的表現完全被攝像頭悄悄記錄,等到在千家萬戶的電視機播放時,才知道自己出醜出大了。

筆者曾經長期觀看過這樣的節目,被暗拍的主管部門公務人員回答頻率最高的話,依然令人印象深刻。什麽「我們沒有執法權」、「這個事情不歸我們管」,有趣地是裏面的記者找主管單位找了一圈,最後又回到原點,陷入了死循環。

有關部門的「蠟燭」和「香餑餑」

近些年,中國食品安全事故和環境汙染事件之所以頻發,「有關部門」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裏,誰都不願意做得罪人的事。在筆者家鄉,鄉民們經常將那些得罪別人,自己卻落不下什麽好的人,稱作「蠟燭」。這個比喻其實挺形象,蠟燭照亮了別人,卻燃燒了自己。

行政處罰其實也是在「得罪」一些人,目前中國大部分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並不能通過行政處罰獲得利益和績效,而那些違法者平時可能和執法機關和執法者建立了良好的關系,所以有時對于違法行爲視而不見或推脫不是自己管,就在情理之中了。

與行政處罰權的「無人問津」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行政審批權成爲香饽饽,有關的部門都想去分一杯羹。以前,工商業者要獲得開業經營資格,需要辦理各種執照,跑部前進跑斷了腿,等待審批等謝了花。有時門還難進、臉還難看、事還難辦,不遞根煙、送點土特産,好像和你苦大仇深似的。就算要跑的幾個部門都在一棟樓辦公,他們也像平行地隔著幾萬光年,數據不會分享,肥水自然不會流進他人田。

長久以來,這樣一個非常不人性化的審批制度在民間反彈的聲音很大。近些年,中國政府也不斷進行行政制度的改革,優化審批流程。2012年, 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和稅務登記證三證合一的登記制度率先在深圳立法通過,2015年10月1日起在全國推廣。2014年5月20日,天津濱海新區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行政審批局,收編了原有18個部門的216項審批職責,實行一個窗口辦理。 隨後,全國各地的行政審批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截止2017年11底,全國地級市和區縣共成立180個行政審批局,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

這樣的改革對老百姓來說無疑是利好消息,但是對于原來「占山爲王,割據一方」的政府各部門來說,無疑是黯然神傷。

此外,中國政府爲解決某一具體問題或達成某一目標而成立的領導小組,其實也是在解決「有關部門」的問題。一般這樣的領導小組有一個牽頭部門,其他的則爲協調部門,領導小組的主任一般是政府分管此領域的黨政副手,若是重大問題,主任將是黨委書記或當地行政首長,而副主任一般是牽頭部門的負責人。主任雖然是一個挂名的虛職,不負責具體事務,但是他的重要性對牽頭部門來說不言而喻,如果沒有這位權大一級的人物,那些互不隸屬、相互平級的協調部門並不會買賬。

中國大陸近年食安問題不斷,和「有關部門」也脫不了關係。圖為北京警察查處地溝油(資料照,Getty Images)
中國大陸近年食安問題不斷,和「有關部門」也脫不了關係。圖為北京警察查處地溝油(資料照,Getty Images)

中國人的暧昧文化

如果要深入研究中國的「有關部門問題」,還得從中國文化中找到源頭。在西方人眼中,中國人是委婉、含蓄而內斂的。西方人對于一些需要計量的單位,一般會精確到幾克、幾米、幾分,但是中國人卻沒有這樣的習慣。他們會用少許、一些來形容重量,會用一溜煙的功夫、一會兒來形容時間,如果不熟悉中國文化的人,第一次遇到這樣的表述確實很傷腦筋。中國人似乎非常喜歡給自己留有余地,不把話說滿,給人留下豐富的想像空間,我們暫且將它稱作「暧昧文化」。

中國人講話還特別喜歡「蜻蜓點水」, 總是習慣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聽一個人講話,不僅要聽他講的內容,還要思量弦外之音。一個人表面上滔滔不絕地在誇你,其實可能是在對你進行捧殺。同樣一句話,如果用不同的語音語調來說,表達的意思可能就會天差地別。

在聯合國的六種官方語言中,同一份內容的文件,中文版本的可能是最薄的,如果用文言文的話,可能更薄。言簡意赅是中文的優點,但是它在表述的准確度方面並不如人意。

筆者最近浏覽中國近代以來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文本,發現裏面有很多表述模糊的地方,在法律上更容易引發糾紛。

比如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後的第二年,雙方又簽訂了《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也稱《虎門條約》。這個條約簽訂後不久,就被人發現有很多問題,好幾處的中英文翻譯不對應。其中最具爭議性的是第十三條,其中一段中文翻譯是:「嗣後凡華民等欲帶貨往香港銷售者,先在廣州、福州、廈門、甯波、 上海各關口,遵照新例,完納稅銀,由海關將牌照發給,俾得前往無 阻。」 英文翻譯是:「All persons whether Natives of China, or otherwise, who may wish to convey Goods from any one of the five Ports of Canton, Fuchowfoo, Amoy, Ningpo and Shanghai to Hong Kong for sale or consumption, shall be at full and perfect liberty to do so on paying the duties on such Goods and obtaining a Pass of Port Clearance from the Chinese Custom House at one of the said Ports. 」

這句話的主體是華民, 華民到底是指當時具有大清國國籍的人,還是華人,又或者是外國人,不得而知。而英文All persons whether Natives of China, or otherwise, 對主體作了明確界定,包括中國本地人和其他外國人。

類似含糊不清的外交文件還有許多,也許當時羸弱的清政府想利用模糊的表述來給自己留有余地,但是在強權面前,這樣的忸怩並沒有多大作用,相反讓對方找到了再次出擊的藉口。

結語

近些年,中國政府爲了解決經常遇到的有關部門問題,正加大對行政體制的改革,比如將縣市一級的行政執法權下放到鄉鎮,或是將一些邊緣地帶的執法權集中到城管部門,成立新的綜合行政執法局,未來執法的效果如何還有待觀察。

「有關部門問題」其實更像是根植于中國傳統的暧昧文化,它不是中國政府獨有,每個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爲准則裏可能都一套「有關部門」的影子。

*作者為流亡海外寫作愛好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