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同情東南亞移工移民,不如發展其硬實力

2019-05-17 05:20

? 人氣

作者認為,在台灣東南亞移工相關組織很多,但是這些組織都是「幫助」東南亞移工,台灣人依舊看不到東南亞的優勢是什麼。(資料照,示意圖/pixabay)

作者認為,在台灣東南亞移工相關組織很多,但是這些組織都是「幫助」東南亞移工,台灣人依舊看不到東南亞的優勢是什麼。(資料照,示意圖/pixabay)

很多人問我為何會研究東南亞,事實上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但是若要論近因,馮滬祥這個人是推動我去研究東南亞的最後一根稻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馮滬祥在2016年因為性侵菲律賓人遭判刑時,當時的我正好準備要念研究所碩士班,說出那句「我這麼做是為了在牢房裡構思如何完成中國統一大業」這句話徹底點醒了我,從那天起我就知道,台灣這個島嶼沒有從父權之中醒來,同樣身為男性的我感到異常的恥辱和憤怒,也是因為身為男性,我更清楚當一個具有權勢的男人強暴一位菲律賓女性後口出狂言是一件多惡毒的事情。以遠因來說,我希望可以從學術和教育層面,將東南亞的崛起、東南亞文化歷史和台灣的關係、以及地緣政治我們必須選擇東南亞作為重要選擇。

但是就在今年的5月4日夜晚,我參加完朋友的婚禮後從台中搭乘區間車返回台北,就當我睡意朦朧之時,突然上來了一位中年大叔持手機大聲聊天,聊完天後又開始以大音量收看中天新聞,緊接著到了桃園站的時候
於是我心血來潮,回家後將台灣東南亞移工分布最多的縣市板塊圖,與1124之後台灣藍綠分布板塊做疊圖分析,發現一個好玩的現象,台灣東南亞移工分布最多的縣市前五名為:桃園、台中、新北、台南、高雄,2018年台灣的東南亞移工人數突破70萬,除了新北市之外,其他城市皆是面向國際的大城,這次1124之後桃園、台南維持民進黨執政,高雄、台中變成國民黨執政,新北市則剛剛好國民黨險勝。但桃園這個東南亞移工存在的第一大城市卻出現了奇蹟,因為一句我許多住在越南的朋友告訴我,桃園過去是政治立場威權保守的一個城市,雖然東南亞移工沒有辦法投票,但是東南亞卻可以超脫傳統藍綠兩大政治板塊的思維去看事情。

在台灣,每四十人就有一名外籍移工。(示意圖/skeeze@pixabay)
過去我們印象中的移工都是需要被同情的對象,但或許他們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資料照,示意圖/skeeze@pixabay)

所以我覺得,過去東南亞的移民及移工都被視為必須同情的對像,現在該是讓他們發揮硬實力的時候了。硬實力和軟實力不同的地方在於,過去東南亞移民和移工與台灣的互動大多在社會層面,像移動書店、東南亞書店、移工茶坊等等,但是讓最治本的方法是–從政治(組織政黨)、智庫和協會遊說(透過具有政治和教育等專才的東南亞移民對國會和地方議會進行遊說)、學院研究(比照一般大專院校成為高中生往上深造時的選擇志願)、資訊戰和宣傳戰。這些遠比溫情的關心要有用。

「大東南亞運動黨」

這個政黨以入籍台灣的東協各國移民組建,移工和移民都可以加入這個政黨,為東南亞議題、東協政黨交流、東南亞移工議題奔走、增加台灣民眾(尤其青年)對東南亞議題的參與。事實上東南亞移工相關組織很多,但是這些組織都是「幫助」東南亞移工,台灣人依舊看不到東南亞的優勢是什麼,舉個很重要的例子,每周我都會針對每天學越南語及每天學越南語的分支智庫兼「越南統一連線」輿情分析,發現仍然有許多人對東南亞的印象停留在窮、落後、骯髒以及什麼都沒有。所以有網友留言問「越南這麼窮為什麼可以買得起武器?」

大東南亞運動黨最大的意義在於他在藍綠框架之外變成真正的第三大板塊(並非第三勢力、而是第三大板塊)其政策方向在於外交連結東南亞和印太國家,內政方面促進台灣在文化參與上與東南亞的融合。而且東南亞社群不像傳統藍綠有太多的包袱和束縛,可以用更接近世界各國的角度在經營政黨理念。

「成立東南亞智庫和學院」

新加坡、澳洲都有東南亞學院和研究院,不僅僅是智庫人員或研究員,也是因為地緣政治和國內政治使然。
智庫方面,像每天學越南語就是一個具有智庫性質的越南語教學團體,在推動越南文教育的同時,也會針對東南亞移工和移民議題如何參與政治和學術的方法提供出許多意見。這個用意可以讓大家翻轉東南亞是貧窮的意象,有錢才可以有辦法成立遊說團體,才有辦法建立研究取向的智庫,因此當東南亞社群有自己的智庫時,又有政治獻金或募款的時候,社會對東南亞的印象自然也會開始轉變同時移工有豐富的動員社會運動的經驗,這是智庫同時在國會殿堂及相關機構遊說時不可或缺的專業組織經驗。

「長輩圖和懶人包」

藍綠陣營都已經有懶人包和長輩圖。然而,我覺得懶人包只適用於年輕人,在台灣對東南亞不了解和有偏見的往往是中老年人,長輩圖對他們的吸引力高於懶人包。

相比藍營配合假訊息作戰,綠營則是防衛台灣以免遭受假訊息攻擊的長輩圖,我們的東南亞的長輩圖是用簡單的方法讓中老年人認識東南亞政經文化,東南亞移工等等。

和長輩不用解釋得太過複雜,只要讓他們覺得喜歡比較重要。

東南亞移工在台灣的問題最缺乏的就是資訊戰打輸、所以即便政府在移工和東南亞移民議題上有所改善,但東南亞移工議題的爭論性在台灣真的不輸藍綠議題。以年齡層來說,願意去接觸和了解東南亞各項議題的年齡偏低(平均值),長輩(50多歲以上)的人往往不願意去接觸或了解,其實這跟移工相關組織的運作有關,因為青年大多會組織相關團體,比方知名的NGO「One-Forty」曾經做過一個和印尼移工對視的實驗交流活動,基本上長輩不會去參加這樣的活動,因此透過藍綠政治上面資訊戰的手段,複製東南亞長輩徒進入私密聊天的長輩群祖可能才是比較有辦法的。

從新聞媒體上來看,我把媒體識讀族群分成三大類:藍、綠、東南亞。這是一個概略的區分,基本上和我前面的分類別無二致,然而東南亞的媒體資訊傳播力卻不大,傳統媒體也只有公視,新媒體的閱聽眾篇小眾外,也過於中產階級和侷限在東南亞社群(改變方式另有文章詳談)。但是東南亞社群(包含移民及移工)的優勢是對於資訊產品的使用非常大,如果可以直接成立資訊戰中製作長輩圖的東南亞移工團隊,無疑也是增加移工和長輩之間的融洽性。

*作者為長榮大學越南文講師、空中大學越南文講師、每天學越南語執行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