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農業倉庫拆除事件,反思台灣觀光工廠與旅遊現狀

2016-06-01 06:10

? 人氣

彰化農業倉庫拆除慘況(圖片取自: 搶救百年彰化農業倉庫聯盟臉書)

彰化農業倉庫拆除慘況(圖片取自: 搶救百年彰化農業倉庫聯盟臉書)

四月中旬,各大媒體報導彰化市農會派遣怪手拆除舊倉庫的事件,因農會要新蓋地下二樓、地上五樓的建築,轉營運為觀光工廠,未來要採用模型、照片和文字還原倉庫的歷史。幸而該浩劫在文史工作者與有心人士的動員搶救下,遭拆半毀的倉庫殘部已留住,並逕列為暫定古蹟,但觀察農業倉庫應視同登錄成正式古蹟的現場,僅草率覆蓋帆布,搭建圍籬,構件仍有受風吹雨淋之虞,其安全管理與存護效果非常有限,公部門效率不彰與行政怠惰,可見一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5月10日倉庫被拆除現場僅覆蓋帆布(作者提供)
5月10日倉庫被拆除現場僅覆蓋帆布(作者提供)

我是彰化子弟,因公司業務緣故,長期往返兩岸,常見中國大陸常高舉開發大旗,以國家、資本名義圈地,強制拆遷古蹟建物與居民之行徑,暗地利益交換隱而不發,猶自慶幸寶島台灣尚不致於有如此荒誕情形發生,卻在家鄉看到具文化價值與共同記憶者,如農業倉庫、牛埔遺址、台鐵舊宿舍群不保之慘狀輪番上演,真慨嘆萬分,尤其觀察倉庫拆除事件中,彰化市農會試圖以打造農業主題觀光工廠的詭辯,扭轉其保存意識不足,掩飾背後更大利益開發的態度,在過往十年間,我曾參與輔導全國六成觀光工廠策劃、設計的經驗,並對照演變到現在利令智昏的風氣,我必須要很沉痛的說:台灣觀光工廠精神已死!

發此感嘆絕非危言聳聽,姑不論自1923年興建至今、造型碩果僅存的彰化農業倉庫,到底具有多深厚的文史價值,今日彰化市農會做出毀棄舊倉庫,美其名成立「觀光工廠」的決策,就是完全本末倒置之舉措,農會與相關單位必定對觀光工廠所能彰顯的產業永續發展有很深的誤解,值得我們進一步檢討。

1925年倉庫竣工。農民將收成稻米寄放倉庫,委由農會碾米貯藏、販賣;1937年後,由彰化振業信用組合經營.(作者提供)
1925年倉庫竣工。農民將收成稻米寄放倉庫,委由農會碾米貯藏、販賣;1937年後,由彰化振業信用組合經營.(作者提供)

台灣觀光工廠發展有其時代背景與意涵,從有效解決產業轉型、企業外移危機的角度出發,初期觀光工廠確實達到促進傳產升級、振興地區觀光的雙重目的,亦成為產業教育、推廣的理想場域,尤其工廠內可開放製程參觀,或是擁有相關產業文物、空間提供導覽說故事時,遊客能具象體會產業裡兼具知性與感性的精髓,翻轉傳產印象。然而,在重量不重質、休閒旅遊速食化等因素介入,以及相關制度檢核不甚嚴謹的情況下,至今工廠觀光化已變相成為企業賺取「快錢」的商業模式,各地新建「觀光工廠」林立,卻從深掘產業文化金礦的理念,轉變成撒錢比拚大量公仔與設計誇張外觀的一貫手法,滿足拍照打卡、到此一遊的淺碟觀光心態,真正秉持傳承產業文化,體驗在地安心產品而為工廠品牌加值的初衷者,已少之又少。

彰化市農會擁有如此具代表性、見證台灣近代農業發展的資產不知利用,甚至因公安疑慮就要棄之如敝屣,改為流行版「觀光工廠」,足見其所追求的觀光仍以有形開發思維為宗,錯失能讓觀者回到百年前的空間,摸著當時燒製的磚石、感受倉庫獨有的溫度、經驗匠心格局造就的特殊回音等機會;徒然浪費藉由現成豐富的場景資源,創造身歷其境的方式,提供民眾更高參與度的可能性,即便未來在嶄新的觀光工廠裡,有再多對農業復興的想像或溢美之詞,已是多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