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登及觀點:臺灣必須實施戰略開放與負責任的避險

2019-04-26 07:10

? 人氣

筆者認為,馬前總統執政時,依照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來定位與堅持「九二共識」,可謂相當成功地實行「負責任的避險」,甚至可說是「有原則的避險」(principled hedging)。美陸雙方雖私下偶有微詞,也是瑕不掩瑜。但是2014服貿抗爭後,避險的內部條件破壞,這又造成北京認為臺北「沒有負責的能力」,開始單邊作為,要牢牢掌握兩岸關係主動權,導致臺北一切「戰略開放」佈署功敗垂成。這個認知上的負循環,又使臺灣粗糙地理解川普政府的各項對華競爭和對抗措施,認為中美關係惡化是快速、單向、無差別的圍堵,臺灣再也不必傷腦筋,可以輕鬆選擇梭哈式的「一邊倒」。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本屆政府上任初期所堅持的三個大陸政策支柱,雖然更傾向制衡,原本也具有負責任避險的色彩。但在內外壓力下,執政者日益傾向「對美中而言,臺灣在迫切性與重要性都完全相同」這個偏離事實的戰略判斷。最近的各項政策,乍看令人覺得是比前政府更親美的扈從,但「負責的扈從」(responsible bandwagoning)不能只是揭竿而起的匹夫之勇,還要做好盟友要求的準備。如果準備草率,卻想像被扈從的朋友將不計代價,如何能說是對秩序充分負責?

中美辯證性的「雙攻勢」既有激烈競爭,又不排除個案與局部議題達成交易的可能。但它們要在何處、投放多少攻守成本,臺北無法也不應越俎代庖。「快一步」、「大一步」去打頭陣,不僅是對全體主權者不負責任;人地不宜,大國不僅不會嘉許,最後一分鐘還可能會出手阻止,導致小國付出代價。中華民國創業維艱、臺灣奇蹟守成不易,國際體系與秩序將轉未轉的特徵,決定了執政者只能咬牙承擔,回頭執行「戰略開放」和「負責任避險」。這條路對臺灣將比對東亞其他國家艱難,而且「時間」非常緊迫。要選擇豁然開朗,取回對中國發展的發言權,還是越走越窄,深陷激憤—失落的惡性循環,這一兩年就將決定未來30年。

*作者為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