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統獨「急迫感」才是影響兩岸關係的最大負面因素

2019-04-20 06:10

? 人氣

8電子偵察機在台海中線來回巡弋4趟,加劇對台施壓。(國防部提供)

8電子偵察機在台海中線來回巡弋4趟,加劇對台施壓。(國防部提供)

影響兩岸關係的負面因素很多,包括中國大陸內部的鷹派壓力、台灣內部的統獨爭議、第三者美國勢力的介入等。然而,影響兩岸關係最大的負面因素,是兩岸領導人及少數人對於統一或獨立的「急迫感」。自從兩岸政權於1949年分立以來,此因素經常造成兩岸關係緊張,甚至瀕臨戰爭的邊緣或爆發戰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毛澤東對於統一台灣有急迫感,而於1949年10月24日派遣9千名解放軍,深夜乘坐漁船渡海突襲金門,發動「古寧頭戰役」,後又於1958年8月23日對金門發動「八二三砲戰」,但是在我國軍的奮勇抵抗之下,都未能如願;而其死對頭蔣總統對於反攻大陸也有急迫感,並於1965年8月6日派「章江」、「劍門」兩艘戰艦對潮汕地區進行偵察,但遭到埋伏的解放軍海軍魚雷快艇擊沉,死傷慘重。

而這兩人繼任的鄧小平及蔣經國總統都比較務實,知道以武力統一台灣或是反攻大陸都是不可能的事,故急迫感都降低了,也因而能夠採取較為和緩的政策,讓兩岸人民開始相互往來,兩岸關係因而趨向和緩。然而,後來的李登輝總統對於獨立有急迫感,而於1999年7月9日提出「兩國論」,造成解放軍戰機首度飛越「台海中線」。

其繼任甚者陳水扁總統同樣有此急迫感,而於2002年8月3日為在東京舉辦的「世界台灣同鄉會聯合會」年會發表視訊談話時,提出「台灣與對岸中國是一邊一國」的陳述,並採取多項傾向台獨的作為。大陸則於2005年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予以反制,並讓兩岸關係處於緊張對立的狀態。2008年,台灣發生第二次政黨輪替,親中的馬英九總統上台後,因對於統一與獨立無急迫感,而提出「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策」,讓兩岸緊張關係頓時緩解。

20180823-前總統馬英九向八二三戰役烈士致祭。(蘇仲泓攝)
前總統馬英九讓兩岸和緩。圖為馬英九向八二三戰役烈士致祭。(蘇仲泓攝)

而2016年,台灣發生第三次政黨輪替,蔡總統上台後,在外交上走「親美反中」的路線,在兩岸否認「九二共識」的存在,在國內採取「去中」的政策,加以美國挺台的動作頻頻,包括通過〈台旅法〉、對台軍售及美艦多次通過台灣海峽等,又引起大陸當局憂慮「台獨」的急迫感,因而近日有解放軍空軍再度蓄意飛越「台海中線」的事件發生,引發兩岸關係的緊張。

兩岸關係就在兩岸領導人及少數人對於統一或獨立的急迫感影響之下,跌宕起伏,時而緊張,時而和緩。其實老祖先早就說過:「事緩則圓,事急則敗」、「急事緩辦」,台語諺語也有云:「呷緊弄破碗」,這些智慧之語都在告誡過我們「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很多問題不要急於一時解決,尤其是敏感、複雜的兩岸問題,切忌想要現在就要攤牌。

兩岸領導人及少數人不要給自己或是對方,訂定解決兩岸問題的時間壓力,讓雙方陷入此統獨的「急迫感」陷阱之中。俗話說:「時間是解決問題的最佳良藥」,就讓兩岸問題由時間來解決吧。此並非消極的態度,而是面對棘手問題,所採取不得已的方法罷了。讓此問題在未來最佳的時機,能夠以最好的方式獲得解決。

*作者為政治大學外交系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