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跨域視野重寫香港歷史:《冷戰光影》選摘(2)

2019-03-11 05:10

? 人氣

具體而言,本書梳理1945年到1978年的香港電影審查史,當中特別著重檢查員小組(Panel of Film Censors) 與審核委員會(Board of Review) 的運作。我們會看到,就何謂合適公映的電影,香港官員與檢查員的取態建基於三點:第一,在英帝國與亞洲之內,香港的地緣政治戰略地位有何變化;第二,香港與世界各國對階級、種族、性別等問題的理解有何新發展;第三,香港民眾對電影審查政策有何反應。這三點都印證,香港政府電影審查政策並非一成不變,香港公眾的策略性抗爭運動亦能改變官方電影審查操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電影審查的重要環節,固然離不開刪剪電影內容、禁止電影上映,但需要注意的是,電影審查消極禁制的同時,其實也在積極創造新的文化觀念。例如按英國電影研究學者庫恩(Annette Kuhn) 所指,20世紀初,英國電影分級委員會一直禁止「政治宣傳電影」公映,變相是為這類電影貼上「非法電影」的政治標籤。如本書第一章所示,二戰後的香港電影審查,為「政治宣傳電影」一詞,賦予了扣連在地政治脈絡的獨特定義。第三與第四章也會顯示,香港政府的審核委員會成員爭論華人對色情與暴力電影情節的接受程度,其實也是在建構何謂華人道德標準的知識。

電影審查除官方審查之外,其另一種形態是自我審查。1972年6月,現代武俠電影鼻祖張徹導演曾向《德臣西報》(China Mail) 批評電影審查,並指已「學會如何避免在電影審查中惹上麻煩」。《德臣西報》的報導,令香港政府審核委員會成員警覺社會中對電影審查政策的潛在不滿。是以報導刊登後兩天,助理民政司與張徹見面。張徹在會中表示,按過往電影審查經驗和根據他所屬邵氏電影公司給予他的提示,他一直將自己的電影作品「與現實保持距離」,避開香港社會陰暗面題材,不會以酒吧、賭博場所和毒窟為場景。 18 諷刺的是,審查制度如此向電影界施壓,卻成為香港六七十年代武俠電影發展蓬勃、舉世知名的背景。

本書所書寫的冷戰時期香港英殖政府的電影審查案例其實頗具獨特性。毗連中國的香港在冷戰中成為自由世界與共產陣營的一大意識形態戰場。因此,香港官員的電影審查目標,主要在於保護香港的外交關係、令香港免受地緣政治波動影響。是以,香港官員以「政治中立」取態包裝香港政府電影審查政策。這種「政治中立」路線的一大特點,是香港政府配合自由世界反共之餘,也會同樣審查美國電影抨擊中國的內容,並不時在審查過程之中遷就中共觀點。這種電影審查操作的背後目的,是為了避免挑釁中共、使之侵略香港。從1960年代末開始,香港政府轉而更重視電影道德審查,但此時官員的管治思維仍然是試圖保持「中立」的表象。例如,官員拒絕在香港推行電影分級政策的理由之一,就是為免政府過份介入香港公眾私人生活。在此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媒體審查比書中所述的更為複雜。這可以透過兩點說明:第一,媒體審查的制訂與執行
,可以取決於不同因素而展現不同形態,這些因素包括政府對特務與警察的監視與拘捕行動的倚重程度,以及民眾自我審查與抗爭的程度;第二,媒體審查是操控意識形態的一種有力手段。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