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斷交40年來美國不變利益:維持台海現狀

2019-02-28 14:00

? 人氣

習近平(左)一改「韜光養晦」策略,讓美國人選擇了川普(右)。(AP)

習近平(左)一改「韜光養晦」策略,讓美國人選擇了川普(右)。(AP)

在美中台三角關係的天平上,二○一九年肯定會是最充滿變數的一年。它不僅適逢中美建交和台美斷交四十年,更面臨會否出現重大測試與轉變的考驗。要檢視過去四十年歷史,客觀的分析應該建立在三個面向之上,而非隨著單一事件流於政治口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川普要北京在「結構性改革」讓步

第一是「政策基礎」。它涉及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 Act)與六項保證所構成美國對兩岸關係的「戰略性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包括美國只是「認知」(acknowledge)而非「承認」(recognize)中國自稱「台灣是其一部分」的「一個中國政策」立場,以及現階段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對於「美國對中國『交往政策』(engagement policy)是否失敗」的檢討與政策「典範轉移」。

第二是「大環境的轉變」。包括兩岸關係的起伏、台灣民主的演進、中國崛起逐漸為美國帶來的挑戰,以及美國國內對於外交政策的論辯。

第三才是「重要的歷史事件」,以及其對此一三邊關係的影響。

過去兩年來發生的幾個事件讓這個三角關係愈發撲朔迷離,也對此一維持四十年的政策基礎造成衝擊。

首先,非典型、愛交易的川普上任,讓中美關係進入新的摸索期。打了一年的中美貿易戰,在休兵三個月後可能出現延長賽。即使北京象徵性地在華府念茲在茲的「結構性改革」做出讓步,後續能否忠實履行才是關鍵。更遑論華府在南海、科技等領域的戰火也持續延燒。

民主黨認同更強勢制衡中國

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去年在智庫哈德遜研究院(The Hudson Institute)的演說,標誌了川普政府放棄對中「交往政策」的政策調整里程碑。即使是反對陣營的民主黨對川普採取的「抗中」手段不甚苟同,也多認同美國需要更強勢、有效地來制衡中國崛起對美國帶來的挑戰和威脅。這才是中美貿易戰背後真正的導火線。

中美關係四十年,北京的角色從早年華府「聯中制蘇」戰略到嘗試成為交往夥伴,讓中國融入國際建制,進而開展民主,至如今中國卻成為競爭對手、甚至具挑戰與威脅性的敵人。

四十年來,台灣在《台灣關係法》的政策框架裡,維持並深化與美國的實質關係。這份獨特的美國國內法,架構了台美在安全、經貿、文化、軍售、代表機構與法律地位等多面向的關係,也確保台灣的民主開展、台海和平穩定以及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利益。

美國不讓台海變動影響亞太戰略

不同時期的美國政府,在前述不同時空環境裡,也在《台灣關係法》、美中三公報、六項保證的政策基礎上,依美中台三角關係的轉變與個別事件的發生,產出政策上的局部詮釋與調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