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中急先鋒背後 香港學生激進派前世今生

2014-08-29 16:19

? 人氣

二零一三年的港大學生會會長陳冠康並不認同學聯的激進主張,他甚至長期退出學聯每週的例會。而他在校內事務的處理上也引起了一些爭議。在二零一三年二月,一千多名港大學生在該校的中山廣場發動抗議,用「赤化」一詞形容陳冠康,事後看來,無論那位前任學生會會長做了什麼出格之舉——遺憾的是媒體的報道沒有充分給予他回應的機會,這種描述都超越了某種邊界。但群情激憤的學生們自動定義了這場抗議的正義性,他們稱其為「中山起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周永康是「中山起義」的積極參與者,他時任校刊《學苑》的副主編,《學苑》正是抨擊陳冠康的主要陣地。回頭看來,這一役像是投名狀。「我們都打聽過周永康的背景,因為打陳冠康,《學苑》是最厲害的,那我們就知道他是好人。」陳樹暉說。後來,他們發現周永康更特別之處:「開會他談話不多,但是他每一次都是談到重點,都會戳中你。」

香港學運在二零零零年後一度陷入低潮,從一九九九年之後的八年時光裏,學聯只產生了一屆執行具體事務功能的秘書處,其他時候都是空缺。但從二零零七年起,秘書處再未斷屆,特別是近幾年來,學生運動愈發活躍,葵青貨櫃碼頭罷工、反國民教育,學聯領袖們都衝到了最前線。這些變化與社交媒體流行,以及社會整體情緒相關,包括對地產霸權的反感、對香港未來的不安……以及最重要的,對中國政府的不信任與警惕。

六四後與北京決裂

八十年代的香港學聯扮演的是「忠實的反對派」的角色,與中國政府存在政見分歧,但仍然保持著良好的互動。各大專院校學生會的「上莊」典禮,新華社香港分社(相當於現在的中聯辦)必有官員到賀,新華社還會組織「遊船河」等活動以聯絡感情。基本法諮詢委員會成立時,學界代表也加入了。盧荻是一九八五年中文大學學生報的總編輯,他記得在報社內部討論時,有人使用「中共」這個詞,還遭到了批評,指出這是台灣用法,「試圖否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過去的一些光榮歷史。」而當談到中國的一黨專政,有些人認為:「不應該孤立地看這問題。」

轉變發生在一九八九年,過往建立的一切,都倒塌了。六月四日晚上,香港學聯的骨幹們聚集在旺角的學聯辦公室裏,流著淚看著電視直播,一夜未眠。這些人中,包括當年的學聯秘書長陶君行,和一年之後成為秘書長的蔡耀昌。他們後來的事業與政治緊密相關。蔡耀昌目前是香港支聯會的副主席,這個組織以平反六四為宗旨,從一九九零年起,每年六月四日晚在香港維多利亞公園舉辦燭光紀念晚會;陶君行曾是激進民主派政黨社民連的主席。

「中國民主基金」在當年五月由學聯設立,意在向香港市民籌款支援北京學生運動。學聯託管著「中國民主基金」,擁有簽字批准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