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觀點:新冠病毒考驗全球農漁業應變力

2020-05-16 06:30

? 人氣

隨著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的日益嚴重,全球的糧食運輸及供應鏈也被影響,包含農漁產品等。(資料照,謝孟穎攝)

隨著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的日益嚴重,全球的糧食運輸及供應鏈也被影響,包含農漁產品等。(資料照,謝孟穎攝)

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已演變成為全球危機,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未對糧食供應鏈產生重大影響,但基層農業勞動力及運輸物流確實面臨挑戰,尤其若干糧食主要出口國開始對糧食出口做出管制甚至禁止出口(如俄羅斯、烏克蘭、越南、泰國、柬埔寨、哈薩克等13個國家〉,使得一些需依靠自國外進口糧食的國家局勢更為險峻。部分疫區的民眾甚至出現大量囤積日常用品(包括農漁產品)的恐慌行為,有些國家則於國際間大量採購糧食以備不時之需,恐讓問題加速惡化。為此國際組織如FAO、WTO、WHO、G20等,大聲疾呼各國不應限制糧食跨境運輸,應確保全球食品貿易的暢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次的疫情全球各地的漁業相關產業暨工作者也都感受到這波新冠病毒的威脅,首當其衝的是生鮮及高級魚貨的交易,養殖漁產品則漲跌互見;至於加工品則受到工廠員工短缺及因防疫導致生產效率降低的影響。由於水產為全球30億人提供了20%以上的人均動物蛋白攝取量,在一些低度開發國家該比例甚至超過50%,水產品也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食品種類之一(2019全球水產貿易額達1600多億美元),重要性與日俱增。

目前全球對水產品需求仍高,供應尚稱平穩,不過若新冠病毒疫情在短時間內未見和緩,許多地區仍採取鎖國、封城、限制民眾活動、嚴格邊境管制、社會隔離及衛生規定等等措施,使得人員、資金、原料等難以跨境流動,進而影響到漁業的生產、復工及魚產品的流通,將會對那些高度依賴漁業部門國家的漁民生計、糧食安全、營養和貿易產生重大影響,所產生的蝴蝶效應不容輕忽。

印尼的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峇里島街頭小販戴著口罩自保(美聯社)
印尼雖然亦遭受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的侵襲,但漁業卻是逆勢成長,值得政府在執行新南向政策時納入考量。(資料照,美聯社)

受到疫情影響過去漁船入港後港邊人聲鼎沸,大批買家忙著挑選漁貨並圍著拍賣員相互競價的熱鬧場景,已經不復見,連帶漁港附近的餐廳與商店也不見前往消費的人潮,生意大受影響。民眾除了苦撐待災難早日過去外,也希望政府能及時伸出援手,予以紓困協助他們度過難關。疫情當下,如何維護港口正常運作的同時,也能確保漁業供應鏈上所有人員(特別是外籍漁工)的健康和福祉,成為政府防疫上的另一考驗。

目前在國外已有漁港採取遠端辦公方式,在不減少員工數量的情況下,大幅減少港口的現場工作人員並保持社交安全距離(台灣規定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日本建議保持2公尺);也有嘗試採取電子拍賣或線上拍賣作業方式避免人潮聚集;對於港區進出人員一律進行體溫量測(在台灣則要求配戴口罩),超過標準值者禁止進入;船員於出海、返港及海上作業期間都要量測體溫及注意身體狀況並定期回報;限制每艘漁船作業人數;禁止遊客參觀魚市場;對漁港及周遭環境動員社區力量,加強清掃及消毒來確保安全。這些措施對維護漁業正常運作及相關人員的健康起了很大的作用。而此次病毒的傳染力雖然可怕,但是根據國外的經驗,「團結」和「社區意識」對克服疫情重重挑戰,以及確保食物供應鏈順利運轉極為重要,畢竟今日已是全球化的時代,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需要一起來抗疫。

新冠肺炎雖給漁業帶來衝擊,卻也帶來機會。當台灣、印度、中國大陸、日本等水產品出口紛紛受到負面衝擊之際,印尼今年一月到三月,出口到美國、中國大陸、東協、日本、歐盟等國家的水產品數量及金額,均呈現逆勢成長,較去年同期成長近11%,原因值得深入探究,能否持續尚待觀察。這些年印尼政府在漁業方面的努力和表現(尤其在非法漁業的遏止及魚類資源保護),值得正積極對外開拓新興魚市場及新南向投資的台灣政府參採。

*作者為農經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