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選文》對話揚•蓋爾:只要願意改變,哥本哈根並不遙遠

2017-02-19 06:40

? 人氣

揚•蓋爾:我與國際許多城市(的市長)合作了30年。所有城市一開始都說:「(這些『以人為本』的街道與公共空間)觀點非常好,但在我們這裡行不通;因為我們的情況與你們國家不同。」澳大利亞、莫斯科都說自己(與哥本哈根)不一樣。特別是紐約,我記得,他們說:「好吧,你們這些有趣的歐洲觀點很好;但在這裡永遠行不通。這裡是紐約,大蘋果。我們每天24小時都醒著,你們的觀點在這裡行不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等到(這些城市)他們真正行動起來,就會發現這種(「以人為本」的街道與公共空間)理念也能(在他們的國家)運作地非常好。之後,他們就想不起來,當時到底是誰說了「這些都行不通」的話了。因為,無論文化與國情有多不同,我們歸根結底都是「人」。

在過去,我們被交通工程師誤導,認為行人就應該像老鼠一樣,沿著建築邊緣行走,而道路中心大部分區域就應該留給汽車。但是,我看到,在許多地方,這種思維模式正發生變化,其中就包括莫斯科。莫斯科人口有1500萬-1800萬人,如果說中國城市發生轉變有難度,那就看看莫斯科吧。

還有關於開車群體的問題。我看到,人們對汽車非常癡迷。在汽車工業發達的城市和國家尤為如此。但是,這些國家的有錢人會希望阻止自己的城市變得更好嗎?試想,如果小汽車使用率持續上升,中國在二十年後會是怎樣的情景?因此,中國面臨著與其他國家同樣的問題,即人們開車時間太多、坐的時間太長(缺乏鍛煉),造成很多健康問題。這些都是短視的表現。

現在許多有車一族,包括我,都選擇不開車了。為什麽要開車呢?城市出行如此簡單;我們可以選擇騎車、乘坐公交,這些通常都比開車快。所以,隨著時間推移,越來愈多的人們會覺得汽車不再新鮮,從而對它不再狂熱。

即便是莫斯科,人們也開始轉向(綠色)出行方式。莫斯科人在上世紀80年代後對汽車非常狂熱,特別是在1990年以後,東歐到處都是汽車。二十五年過去了,莫斯科已被汽車吞沒。這促使人們開始反思:莫斯科以前不是一座很美的城市嗎?現在的莫斯科,還是我們可以引以為傲的首都嗎?於是,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提出:我們不能接受一個無法激發起人們自豪感的首都,也無法接受一個無法讓俄羅斯人民為國家文明感到自豪的首都。所以,總統梅德韋傑夫決定發起讓俄羅斯城市變得更人性化的運動,提高城市生活質量。

即便是莫斯科,人們也開始轉向(綠色)出行方式。莫斯科人在上世紀80年代後對汽車非常狂熱,特別是在1990年以後,東歐到處都是汽車。二十五年過去了,莫斯科已被汽車吞沒。這促使人們開始反思:莫斯科以前不是一座很美的城市嗎?現在的莫斯科,還是我們可以引以為傲的首都嗎?於是,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提出:我們不能接受一個無法激發起人們自豪感的首都,也無法接受一個無法讓俄羅斯人民為國家文明感到自豪的首都。所以,總統梅德韋傑夫決定發起讓俄羅斯城市變得更人性化的運動,提高城市生活質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