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中國沒有出現資本主義?經典著作《大分流》引發的制度、市場與文化大辯論

2019-07-15 05:10

? 人氣

雖然《大分流》花了不少篇幅論證,即便在一八二○年,江南與英格蘭的生活水準是相當的,並接著強調資本主義在英國發生純粹只是機運,尤其是「新大陸市場」的發現跟「煤炭」的開採時,會讓讀者有:這麼重要的歷史事件,本書論點居然是「英國佬只是運氣好而已!」之驚嘆。但其實《大分流》並未忽略制度的角色,只是彭慕蘭對於制度的看法比較微妙(subtle)。他反對的是當時所盛行的「歐洲有健全運作的市場,中國則沒有」的觀點。他比較了同時期中國跟歐洲各國的土地制度,發現歐洲許多地方不允許土地自由轉讓,反而在中國,千年土地八百主,土地自由轉讓是常態。他也比較了中國與歐洲的勞動市場,反對黃宗智所提出的「內捲化」假說,即中國陷入了人口壓力跟農地面積過小的惡性循環,中國農家為了顧及生存,只能大量將勞動力,投入到勞動密集的小農經營上,導致邊際勞力產出持續遞減,乃至利潤趨近於零。彭慕蘭花了許多篇幅說明當時中國人的娛樂商業化(commercialization of leisure),他認為,如果中國當時真的像黃宗智所說的,過度投入於勞動上,並會過度減少娛樂,那史家又該如何解釋明清發達的娛樂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那彭慕蘭認為什麼制度在歐洲很重要?當時的主流學說強調歐洲「看不見的手」,但彭慕蘭卻認為歐洲比中國多出的是「看得見的手」。大規模的殖民地與新市場,是中西顯而易見的差異。兩方的政府對於海外貿易的態度則是造成這差異的主要原因。歐洲的政府透過特許、軍事等手段,協助歐洲的私人企業開拓了海外貿易並從中獲利。儘管中國也有鄭芝龍等盜商合一的海上集團,但在歐洲的海外發展裡,政府與公司之間緊密地合作,是明清中國所沒有的。

彭慕蘭進而將這種差異,歸諸於中國與歐洲列國政治環境的不同:歐洲列國的海外拓殖,其實是歐洲內部軍事競爭的延伸,至於中國的朝廷,從未許可中國的海商集團在海外有排他性的權利。也可以說彭慕蘭雖然強調「機運」 的層面,卻也相當小心地考量了海外市場與歐洲特有的政治與制度的關係。簡言之,彭慕蘭反對把大分流的差異歸因於「中國的市場先天不良於行」的解釋,進而去尋找真正可造成差異的解釋(non-trivial explanation)。

史學界的迴響:從土地交易制度出發

《大分流》在經濟史界產生了巨大的迴響。出版後不久,在書中被他批評的主要學者,很快地提出了回應。許多不滿意「機運說」的學者,也提出了許多新的假說,主要集中在制度上面。以下我們就一一說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