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令和元年」前夕的卒業回顧

2019-04-10 05:50

? 人氣

網路上大部分討論新創的文章,多半著重在產品或者方法論,很少去討論風險資本在金融產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這樣的角色對於創業家募資和新創投資的影響。當我四年前開始這個專欄時,就決定盡量把金融理論融入文章中,這也是為什麼專欄最初一口氣就來了三週連載的大長篇〈資本不帶感情 只需在乎風險〉、〈從哈佛校務基金看風險資本〉以及〈風險資本到底有多風險>,旨在將風險資本作為金融資產配置的一環這個事實說明清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另外一個本專欄常常用到的金融理論則是「資本效率」,2015年9月雙週連載的〈「硬」是了得——硬體獨角獸的資本效率〉雖然數據資料已經過時,但基本論述框架是放諸古今皆準的。兩週年的專欄文〈創造ALPHA的是人〉也是我個人很喜歡的一篇跟金融理論相關的,因為正統金融理論教學很少採取這個觀念,總是認為Alpha(超額獲利)是投資人的智慧所創造出來的,而我以自己在風險資本的投資經驗看來,事實上Alpha是創業家或者有創業家精神的企業經營者所創造出來的,投資人只是順道沾光而已。喜歡思辨的讀者也不能錯過〈現金與價值〉這篇文章,相信可以在金融理論的框架下激發不少另類思考。

而討論到「現金」與「價值」這樣的金融觀念,我們就不能避開這四年來大起大落的比特幣以及其他加密貨幣。〈位元幣總量固定的邏輯謬誤〉一文中我仍然使用自己直譯的名稱「位元幣」稱呼「bitcoin」,這篇文章主要駁斥比特幣支持者認為比特幣可以取代貨幣的理由中,錯得最離譜的部分:「總量固定」,因為也許比特幣或任何形式的區塊鏈終將有一天成為支付系統的重要成員,但這絕對不會是因為這種似是而非的「偽經濟學」論述。〈比特幣、黃金與本徵價值〉一文則討論了比特幣缺乏本徵價值這個事實意味著什麼,〈該對比特幣課徵碳稅了嗎?〉一文點出比特幣的機制先天上的零和賽局缺陷,反映在實際世界的運作就成就了大規模的能源浪費。

作者(左)在巴黎座談人工智能。(取自楊建銘臉書)
作者(左)在巴黎座談人工智能。(取自楊建銘臉書)

至於和「比特幣」同樣熱門但更接近普及事實的熱門關鍵字「人工智慧」,本專欄則著重在點出一般創業家和投資人的盲點。〈人工智慧與1%問題〉點出人工智慧可能把分散式責任系統轉換為集中式,導致利潤結構必須重新全盤考量。〈AI真正的主戰場在硬體〉一文則點出單純以軟體思維看人工智慧的盲點,值得一提的是該文刊出以來風險資本和科技企業對於AI晶片的投資持續火熱竄升,公認的深度學習大神、臉書人工智慧長Yann LeCun在出席今年的國際固態電子電路會議(ISSCC、International Solid 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時候也坦承: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