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智慧手機,生活必需品?

2016-03-19 05:50

? 人氣

社交網路扭拽了「通訊」應有的流程,更似取代了面對面交流的必要。看看現代社會生活的典型切片:三五成群的朋友聚會,個個卻俯首苦刷。 手指頭的靈光度比起口齒的伶俐度來得鏗鏘有力多了!究竟是「開不了口」還是樂於用手機上的社交軟體相互傳發信息進行交流?原來手機裡層出不窮的表情符號或圖示貼紙等,對於表達能力欠奉的現代人更遠勝萬語啊!機裡的喧嘩與機外的沉默大相徑庭下,是一種值得驕傲的社會科技進步還是極為可悲的人際關係退化? 毋庸置疑,智慧手機確實讓我們受益匪淺。惟過分倚賴和沉溺,卻讓我們墜入溝坎。想想它衝擊了多少溫暖的時光?而今廣為流傳的:「最遠的距離」,足以道明一切。 同桌餐敘本是觥籌交錯,凝聚感情的好時光,卻因抵禦不了美得暈眩的虛擬世界,千古以來豐厚的文化底蘊也難逃被齧噬的命運,哀哉哀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大學生應該學會溝通與情商,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圖/CurrencyFair @ flickr)
社交網路扭拽了「通訊」應有的流程,更似取代了面對面交流的必要。(圖/CurrencyFair @ flickr)

手機的初衷本在於讓人通暢溝通,怎麼到最後卻成了溝壑般幽深的隔閡?埋首小螢幕,我們下意識覺得它有迂回衡緩的能耐,從而放心揭下面具;因為認定外在真實世界虛情假意,俗不可耐,故而披甲戴盔。這種逃避與冷漠,實為變相的社交恐懼,它大大降低了生活該有的品質。網路聯系當成生活常態,對於近距離交流卻扭捏不自在。手機世界是不是已在不知不覺中消解了社會倫理?咫尺之遙,卻形同陌路。這樣的現象再持續下去的話,若干年後,人類文明的高度發達會不會讓我們重度倚賴智慧設備,除了執守眼前螢幕外,就已完全失去與他人溝通的能力了?

機不在手,如坐針氈

美國最新一項研究顯示,手機使用者每天必須查看手機多達 34 次;頻率竟已高達每 10 分鐘一次!多年以前,我們外出只要有水,乾糧及火鐮,其他的? 天塌下來當被蓋吧! 現在? 除了驅蚊油及防曬霜,漏了手機更是萬萬不能!沒了它,就是踏實不起來。本來是一項偉大的發明,本來旨在讓交流溝通更方便快捷,殊不知在大肆刷屏下,我們已被全然俘虜,與「現實」漸行漸遠。不過方寸般大的智慧模組,卻像被注入生命一樣,隨同網路耀武揚威,對我們進行全域操控。我們真的被無遠弗屆的互聯網打盡,萬劫不復了嗎?!手機變相成了桎梏,是福還是禍?

需要或需求?

記得小學生物課有個單元,我們學了需要與需求。所謂需要,乃指生活基本要素,其中包括衣、食、住、行;需求,實則具體化的表現。若需要作為前提的話,需求則是它的延伸。簡言之,需要是必需品,它是無從選擇的。好比餓了必須吃飯,渴了必須喝水。但至於吃得好不好,那是一種需求,即需要的延伸。需求是可以選擇的。你可以選擇吃稀飯,或是滿漢全席。縱觀人類的歷史,我們卻逐漸脫軌了。很多需求變成了需要,生活必需品名錄也越來越長。智慧手機-究竟是需要還是需求?欲望驅動下,我們對物質渴求不斷,手機因而成了一種膨脹的需求。其實,我們可以選擇一部只有通話和短信功能的普通手機,或是一部具優勝作業系統全觸屏式的智慧手機。那,它即是「可以選擇」的。溫故知新後,才發現原來我們好像一直都把它放在錯的位置了?

和碩聯合科技研發總經理鄭光志認為良好的溝通同時需要回饋與傾聽。
智慧手機是生活必需品嗎?重新釐清需要和需求之間微妙的界限,單純的問題和從簡的答案,人類在進化中卻總愛把它複雜化。圖為和碩聯合科技研發總經理鄭光志認為良好的溝通同時需要回饋與傾聽。

言歸正傳,智慧手機是生活必需品嗎?重新釐清需要和需求之間微妙的界限,單純的問題和從簡的答案,人類在進化中卻總愛把它複雜化。也難怪,這個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總有太多雜質,不斷侵蝕本質。身外物越多,牽掛越多,越不堪重負。我們是主非僕,從不該被牽著鼻子走。自備過濾、化解、中和及澄清的睿智,遠比智慧手機裡的各種應用程式及虛浮的網路世界來得強大自在多了!「拎有時,放有時」,尺度拿捏得宜的話,我們才能破繭成為真正的「機主」。

智慧手機不過是個移動的媒體工具。努力調整心態,學會駕馭它,善用它所帶來的便利與效率,方為明智。畢竟心與心的距離,還得靠線下構建方能健全。偶爾從小小螢幕中走出來,昂首闊步迎向陽光。重拾思考與觀察能力,重拾與人溝通的本能,慢慢我們發現另一股由內而升的力量讓人從容多了!

把手機放回屬於它的位置吧!化繁為簡,棄末返本;必需品少了,腳步輕捷了,自然走得更遠。最有張力的從簡,本來就是淬煉後的智慧啊!

*作者為雜誌撰稿人,2014 年馬來西亞講華語活動徵文比賽特優獎,2015 年福聯會婦女組全國徵文比賽冠軍,2015年馬鳴菩薩文學獎入圍。更多文章請見作者部落格。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