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那個年代的文青玩什麼?舒國治&房慧真:兩代文青的臺北游藝地圖

2016-01-02 08:00

? 人氣

除非是要專心唸書的,否則幾乎都聽。其實當時的青年也分幾種,有專心讀書將來要做大事,事實上後來是做大官,那怕也會聽到一點,但不會花力氣。一般來說,年輕人的養成,跟玩過什麼蠻有關係的。有時候一些支流,有可能變成後來社會上的主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你講到滾石的段氏兄弟辦音樂雜誌。那時候的文青游藝,還保留一種手工業的感覺。對我這一代來說,他們就像一段傳奇,在一種特殊時空下的確可以去闖一闖,闖出名堂。

感覺在60、70年代沒那麼服膺在商業機制之下,有些東西會從石頭裏頭蹦出來。在我這個時代全球商業運作有個最好的例子,就是國中時第一家麥當勞進入臺灣,父親還帶全家去吃薯條,有種朝聖的感覺。像電影、音樂也是,國中小虎隊很紅,開始有一套仿日系偶像經紀操作模式,大家都會唱青蘋果樂園。我就會去跟我姊姊和她的朋友聽英國團Tears for Fears、杜蘭杜蘭,排隊去買金馬影展的票,看奇士勞斯基的《十戒》。

像60、70年代還包括考大學升學率非常低,可能也造就一大批沒有循著體制進入窄門的人,反而搞了一些東西,臺灣後來講所謂的文化產業,根柢基本上都是舒哥同一代人創造出來的。

:就像矽谷工程師在車庫創業的傳奇。

:包括舒哥在書中隨意寫到的名字,後來變成了導演、大老闆⋯⋯當時都是玩在一起,很多東西都是玩出來的,會有一種心嚮往之。有點像伍迪艾倫拍《午夜.巴黎》,想要回到海明威書中巴黎流動的饗宴,向那個時代致敬。另外,我印象很深,你講那個時代會有穿透明絲質衣服的人,就跟穿唐裝的一批人完全不一樣。

:日本山口組可能就是那類衣服的開創者,另外當時有一種是穿香港衫,當時可能整個南洋都是那樣穿。

:香港衫長什麼樣子?

:花花的短袖,源頭是南島波里尼西亞。為什麼會突然出現?是因為打過二次大戰,太平洋的風土被大家看見。像冷硬派小說的偵探,到了酒吧以前喝冷地的威士忌,現在會點一杯鳳梨味的Mai Tai,上面插一把小雨傘,以前他不來這套,這都有時代的淵源。

香港衫或絲質襯衫到了70年代,外省也穿,因為70年代本省與外省開始融合,跟社會繁榮有關。剛開始還是有點芥蒂,不只是二二八,自然文化、生活語言不一樣,本來就會有點不信任。後來外省人打麻將都學本省,省去囉哩囉唆的規矩,覺得到了一個快速、新的小島,直接用臺灣式的比較好。

這時臺灣慢慢浮現,把以前一點點地拋開。語言也是,從你幫我「弄」一下,到「用」一下,現在說「喬」一下,「用」與「喬」都是臺語的音。我還想寫一篇臺灣黑話40年來的變化,譬如「好菜」,我高中時才有。60年代末講「好驢」,這字很傳神;「好糗」得再晚一點,是先有音,才有字,70年代就很普遍了,現在沒有講,再來大家都就忘掉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