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空間的歷史追憶─長安東羅馬之郭先生

2015-10-08 06:30

? 人氣

曾經是台灣民主聖地的省議會,郭雨新自第一屆臨時省議會開始,在這裡待過二十三個年頭。(霧峰文化資產導覽地圖)

曾經是台灣民主聖地的省議會,郭雨新自第一屆臨時省議會開始,在這裡待過二十三個年頭。(霧峰文化資產導覽地圖)

提到長安東羅馬,就不得不提郭先生,提到菊仔,更不能不提郭先生,沒有郭先生,羅馬大樓就像普通的老舊公寓,一點也不會引人注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郭先生的名字,在我懵懵懂懂的小學時代就聽說了,最早來自大我五、六歲的同班同學吳君口中。戰後國民義務教育尚未嚴格執行的年代,他因家境貧困,從小當童工賺錢,沒去上學,若干年後才跟我同班唸小一,當同學還是小不點時,他已是「亭亭玉立」的小大人,懂的事比我「博」多了。他告訴我一些郭先生的事,包括如何為台灣充員兵役期請命,如何為農民福祉奔走。

我少年時代對郭先生有印象,還有部分原因來自春牛圖,這是郭先生每年春節前夕挨家挨戶贈送的賀年禮物。用暗紅單色薄薄招貼紙印製的春牛圖,裡面有芒神手執象徵二十四節慶的長鞭圖像,並記一年的天氣、降雨量、干支、五行與農作收成、生活需知等等,非常實用。我老家每年都會在廚房灶邊牆壁貼一張春牛圖,一貼就是一年,當它的顏色漸褪,由暗紅轉蒼白,表示時序進入歲末寒冬,郭先生新的春牛圖來了,新的一年就此展開。牽著春牛的芒神打赤腳或穿鞋,都是左鄰右舍間談天的話題,穿鞋代表一年晴天多,如果打赤腳,這一年就會常下雨。

從我的老家到郭先生住的宜蘭市坐車要一個小時,而他一半時間在台北,或者更遠的霧峰,春牛圖每年從溪北送到溪南,郭先生於少年的我而言,是神話般的模糊,有遙遠國度的想像。爾後的大小選舉,我跟吳君一直「站」在他這裡,不只對郭先生如此,任何選舉,不管候選人何許人,只要站在郭先生對立面的對立面,我們都會感情用事地給予「支持」,很像種族隔離年代的南非,國家橄欖球隊全由白人組成,當它與外國球隊比賽時,人口居多數的黑人在球場上支持外國球隊。當然我們這種「支持」是無三作用的,既出不了錢,也出不了力,也沒聽說哪個人受到我的影響,棄「暗」投「明」。

宜蘭縣的省議員有兩席,在一九七○年代之前,郭先生始終在溪北佔有一席,國民黨省議員除了溪南蘇澳的陳先生當了幾屆,其他經常換新面孔。郭先生自一九五一年十二月第一屆台灣省臨時議會開始,到一九七三年一月底第四屆省議員任期屆滿止,前後二十三年,曾與台北、高雄、雲林等地的黨外省議員合稱「五虎將」,如果加上嘉義的女省議員就是「五龍一鳳」。

「五龍一鳳」稱號的臺灣省議員(由左至右):李萬居、郭雨新、許世賢、郭國基、吳三連、李源棧。(來源:張進通許世賢文教基金會)
「五龍一鳳」稱號的臺灣省議員(由左至右):李萬居、郭雨新、許世賢、郭國基、吳三連、李源棧。(來源:張進通許世賢文教基金會)

高中時代常在書店或車站書報攤販賣的《自治》半月刊,看到郭先生等「虎將」在省議會質詢的報導。我很不解,一九六〇年代的情治單位,怎會容許車站大廳書報攤公然懸掛這些「挑撥政府與民眾感情」的期刊?我也很好奇,威權統治時期,黨外人士如郭先生者,何以能長期縱橫議壇?

郭先生當省議員時,選舉公報上黨籍欄填的是中國青年黨,有段時間我對民初五四運動前後,王光祈為代表的「少年中國學會」很感興趣。這個以啟蒙中國人思想為宗旨的學會不久分裂成兩派,一派主張共產主義,一派主張國家主義,主要人物多到法國勤工儉學,而後分別組成中國共產黨、中國青年黨,從中國到海外再回國內,纏鬥不休。留學德國的王光祈則改走「音樂救國」的路線,在波昂大學取得音樂博士,而後成為中國音樂史研究先驅。

民、青兩黨在國共內戰結束後,跟隨國民黨來台灣,按月領「三民主義宣傳費」,卻也讓原來就山頭林立的兩黨,加速分裂成幾個派系,許多原屬兩黨的台灣菁英,改以「黨外」作號召了。最後黃信介一句「廁所裡的花瓶」說穿了,成為壓垮兩黨的最後一根稻草,不知郭先生對青年黨是否有「我本將心向明月」的感慨?

台北的郭先生平常在長安東路一段四十四號的羅馬大樓,旁邊是中山基督長老教會,信基督教的郭先生常來這裡做禮拜。昔日長安東路靠近林森北路一代叫四條通,居酒屋林立,十分熱鬧。羅馬大樓裡面有羅馬賓館、華新貿易公司,老闆都是郭先生,他平常住在農安街,每天到羅馬大樓,大部分時間在接見來自各地的訪客。黨外運動崛起的上世紀六○年代後期、七○年代,身材英挺,臉上經常掛著笑容的郭先生是指標性人物,常被特務監視,這些人有時在羅馬大樓隔壁香港人開的牛肉麵店邊吃麵邊觀察,日子久了,郭先生也知道如何跟特務開玩笑,在他們吃麵時迅速溜走。

中山基督長老教會是郭雨新常做禮拜的地方。(Jumbo Chang/中山基督長老教會臉書)
中山基督長老教會是郭雨新常做禮拜的地方。(Jumbo Chang/中山基督長老教會臉書)

現在若有人說台灣的選舉作票、買票,就太白目、也太老套了,並不有趣;相對地,三十年前執政黨選舉舞弊是老少皆知的黑色喜劇,又驚恐又好笑。掌控一切資源的執政黨買票有如村里民服務,村里長挨家挨戶像在收丁口錢,不同的是,不是收錢,而是發「票」錢。開票中突然斷電、換票櫃、灌票等等花招,無奇不有。一九七二年年底的第五屆省議員選舉,長期縱橫議壇的郭先生欲出馬競選連任,黨國全面圍堵,並在溪北的宜蘭市提名候選人,硬是迫使郭先生棄選。一九七三年他參加監察委員選舉,七十多位省議員中,連黨外議員都受到騷擾、恐嚇,結果郭先生以零票落選。

一九七五年第二屆增額立委選舉,郭先生以「老兵最後一戰」的姿態在第一選區出馬競選,當時這個選區橫跨台北、宜蘭、基隆市三縣市。非國民黨人士,除非因具「樣板」功能被禮讓(如一九七二年第一屆增額立委選舉的青年黨張淑真),否則要跟組織綿密,擁有執政優勢與媒體控制力的黨國對抗,不啻是以卵擊石。黨國為封鎖郭先生,特別慫恿某財主以無黨籍身份競選,並縱容其大肆撒錢,當晚開票結果,郭先生高票落選(得票8萬票,廢票10萬多張),群眾至宜蘭縣選委會抗議,幾乎引起暴動。事後林義雄、姚嘉文兩位律師代郭先生提出選舉無效訴訟,並把整個事件寫了《虎落平陽?──選戰!官司!郭雨新》成為台灣民主運動史的重要文獻。這個官司的被告如今卻是最具本土色彩,批判國民黨不遺餘力的媒體老闆,歷史的弔詭,正如杜甫詩所云「天上浮雲如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萬無不有……。」四十年來臺灣政治與社會環境確是物換星移,變化莫測。

與郭雨新相關的三本書。
與郭雨新相關的三本書。

一九七七年四月郭先生黯然出走美國,這一年十一月十九日的第七屆省議員選舉,林義雄等十四名黨外人士當選台灣省議員,採分組聯合質詢,刮起一陣強風,霧峰省議會搖身一變成為台灣政治的核心,台灣民主運動進入狂飆時期。

一九八五年八月郭先生病逝於華盛頓特區,他所點燃的黨外香火則一直延續著,林義雄之外,游錫堃、劉守成等宜蘭人先後在省議會保有一席之地。郭先生的祕書陳菊更是當今台灣政壇最具重量的人物,她常說沒有郭先生,就沒有今天的她。國民黨老派政治人物喜歡標榜自己是蔣經國學校畢業,菊仔一定以從郭雨新學校出來為榮。

昔日長安東路的羅馬大樓,景色依舊,人事全非。現在的羅馬是兩家店,一家是居酒屋,一家是美容公司,這個民主運動史重要的空間與人物、故事都已不復存在,也將慢慢被人淡忘了。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