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紅觀察:政治冷感,還是無力感?

2015-06-08 06:00

? 人氣

 英國最年輕的國會議員Mhairi Black﹐支持巴勒斯坦 (蘇格蘭國家黨巴勒斯坦之友 攝)

英國最年輕的國會議員Mhairi Black﹐支持巴勒斯坦 (蘇格蘭國家黨巴勒斯坦之友 攝)

「我對政治沒興趣﹐」這是我從英國年輕人那裡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他們一直有這樣的形象﹐似乎對公共事務不聞不問﹐缺乏社會關懷。每次回台灣﹐這種差異就特別明顯。聽台灣年輕人說話﹐就知道他們資訊充足﹐充滿改變社會的熱情﹐而且很有世界觀。英國年輕人似乎差得很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很多人將這個現象稱為「政治冷感」。政治冷感展現在這些方面﹕與公共事務和公民社會的疏離﹐缺乏做決定的能力﹐以及低度的投票參與。年輕人的政治冷感﹐長年來一直是大家擔懮的問題。特別是在選舉前後﹐各單位總想辦法鼓勵年輕人關心政治﹐出來投票。十八歲到二十四歲之間的年輕人佔有投票公民的百分之十五。因此﹐他們能否執行這項公民權﹐對政府當局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過去三十年來﹐英國年輕人投票率從百分之六十持續降到百分之四十。當代選舉政治因此被譏為「中年男人的玩意」。年輕人對政治制度和過程﹐都感覺疏離﹐以任何形式參與的意願都很低。更令許多人擔懮的是﹐這不是個短期問題﹕各項有關政治參與的研究都顯示﹐年輕時不參與投票的人﹐很有可能以後都不會選擇投票。那麼﹐這樣發展下去﹐未來的英國社會﹐會不會成為一個政治冷感的社會﹖

對此﹐有一些非營利機構開始以文宣運動來影響年輕人﹐鼓勵他們參與投票。‘「年輕選民聯盟」(League of Young Voters)就是這樣的一個組織。它提供資訊﹐告知年輕人登記投票的方式﹐以及選票可能帶來的影響。(請參見它的宣傳短片)

Y Vote from UK Young Ambassadors on Vimeo.

我個人觀察﹐其實年輕人對政治制度和過程的疏離感﹐並不是因為他們缺乏關懷﹐而是出於一種對社會和政治的無力感。這種無力感﹐就是為什麼當喜劇演員羅索布蘭德(Russell Brand)一年前呼籲大眾「不要去投票」時﹐會在年輕人之中引發那麼大的反響和支持。可以說﹐當時羅索布蘭德道出了很多年輕人的心聲﹕「這個體制不重視我的利益﹐政治精英不代表我﹐我不能透過選舉來改變現狀﹐我為什麼要投票﹖」

學運反對政府消減教育經費 (theknowledgeplymouth.co.uk 攝)
學運反對政府消減教育經費 (theknowledgeplymouth.co.uk 攝)

年輕人的這種無力感﹐也造成了「羅索布蘭德現象」﹕布蘭德的網路個人政談有超過九百萬的觀眾和支持者﹐其中以年輕人為多數。布蘭德也在這過程中被偶像化。而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布蘭德在選舉前突然宣佈支持工黨時﹐引來許多年輕人的批評﹐說布蘭德沒有原則﹐對他表示失望。

這些年輕人大多關注的是生計問題﹕就業和失業的可能﹐收入﹐住房問題。多數勞動階級的年輕人無法依賴父母的幫助﹐只能靠自己﹐有困難時﹐連國家也不能依靠(政府裁減失業人士的補助)。他們沒有經濟安全感﹐更不覺得主流政黨 -- 包括工黨 -- 能代表他們。主流政黨皆一致要裁減公共經費﹐對許多年輕人來說﹐它們代表的是中產階級和中年人的利益﹐年輕人感覺身處政治制度和政治過程之外。

近年來加深了這種無力感的﹐是政府在教育機會上對年輕人的背叛。保守黨領導的聯合政府自二零一二年九月起﹐大幅度提高了大學(學士班)學費﹐從過去的每年ٞ3,375鎊最高學費限制﹐提高到每年九千鎊。這不是一般家庭能夠支付的。因此學生必須大筆貸款﹐才能接受大學教育。這導致許多學生負債纍纍﹐畢業後不但就業不容易﹐還要長期還債。

同時﹐政府也廢除了教育補助金﹐也就是在無薪教育培訓工作期間補助那些來自中低薪家庭的學生。這兩項政策﹐特別是學費的大幅提高﹐完全是針對勞工階級年輕人﹐剝奪了低薪家庭子女寶貴的教育機會。這在過去幾年中引發了大型的學運﹐英格蘭各地上萬名學生參與街頭示威活動﹐街頭也成為年輕學子政治社會化的場域。

學運反對政府消減教育經費 (www.demotix.com 攝)
學運反對政府消減教育經費 (www.demotix.com 攝) 

對體制和政治過程的無力感﹐才是決定年輕人是否參與公眾事務和議會政治的主因。

這就是為什麼今年大選選票結果出乎人意料之外。大選前的選票預測顯示﹐英格蘭十八歲到二十四歲之間的年輕人之中僅有百分之二十有出來投票的意願。而選票結果(根據英國選舉調查BES)發現﹐全英十位年輕人之中﹐有六位出來投票﹐十八歲到二十四歲之間的年輕人之中﹐有百分之五十八選擇出來投票。

年輕選票集中在蘇格蘭

早在去年九月蘇格蘭獨立公投期間﹐年輕人的政治興趣就已被激起﹐主要是由于蘇格蘭國家黨(SNP)的反公共裁減的立場(且不論該黨是否真將實踐承諾)。對勞動階級的蘇格蘭人來說﹐英國保守黨政府代表的是“西敏寺政治精英”﹐代表的是公共經費裁減和一切不利于勞動階級的政策。蘇格蘭年輕人對英格蘭精英政治痛恨到了極點﹐這種對政治精英的不信任和不認同﹐完全反映在去年公投的年輕票數﹕十六到十七歲之間的年輕人有百分之八十九出來投票。

雖然蘇格蘭支持獨立的陣營並未能獲勝﹐但在公投期間動員和釋放出的社會力量大為影響了今年大選的結果。年輕選民的激進化是一明顯趨勢﹐對“西敏寺政治精英”的反抗更為強化。今年大選期間﹐年輕選民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們最支持蘇格蘭國家黨和它的反公共裁減立場﹐年輕人前所未有地熱情參與議會民主政治﹐將那些“西敏寺政治精英”一個個淘汰掉了。最讓人注目的﹐是他們選出了英國三百五十年來最年輕的國會議員﹐瑪利布萊克(Mhairi Black)。

瑪利布萊克年僅二十﹐學校考試尚未結束﹐就出來競選﹐以她的政治成熟和真誠﹐擊敗了工黨議員艾立桑德(Douglas Alexnader)﹐結束了工黨在當地七十年的領導。工黨以它的逐漸右派政策﹐早已讓選民厭倦﹐失望到極。艾立桑德當上國會議員時﹐瑪利布萊克當時才三歲。近十多年來﹐原本的工黨選民一步步地被遺忘﹐被疏離﹐特別是工黨近年來公共經費裁減的政策和立場﹐鋪好了自我終結的路。

年輕人需要的是像瑪利布萊克這樣的人出來代表他們的利益。不是因為她年輕﹐而是因為她道出了和生活拼搏的年輕人的心聲。「政治代表告訴人民要勒緊褲帶﹐而國會議員自己卻喊着要加薪﹐」瑪利布萊克這麼說﹐「看看那些銀行家﹐他們今天的收入要比經濟危機之前還要高。」蘇格蘭年輕人的全面拒絕精英政治﹐說明了他們需要的是真正的改變﹐也說明了年輕人的「政治冷感」﹐大多是由精英政治無能而導致的無力感。

*作者為獨立記者。曾任英國《衛報》記者,專責勞工、移民、少數民族社區等議題,並以《Chinese Whispers: The True Story Behind Britain's Hidden Army of Labour》,2009年入選奧威爾獎;在台出版作品有《隱形生產線》、《隱形性產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