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紅觀察:政治冷感,還是無力感?

2015-06-08 06:00

? 人氣

 英國最年輕的國會議員Mhairi Black﹐支持巴勒斯坦 (蘇格蘭國家黨巴勒斯坦之友 攝)

英國最年輕的國會議員Mhairi Black﹐支持巴勒斯坦 (蘇格蘭國家黨巴勒斯坦之友 攝)

「我對政治沒興趣﹐」這是我從英國年輕人那裡經常聽到的一句話。他們一直有這樣的形象﹐似乎對公共事務不聞不問﹐缺乏社會關懷。每次回台灣﹐這種差異就特別明顯。聽台灣年輕人說話﹐就知道他們資訊充足﹐充滿改變社會的熱情﹐而且很有世界觀。英國年輕人似乎差得很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很多人將這個現象稱為「政治冷感」。政治冷感展現在這些方面﹕與公共事務和公民社會的疏離﹐缺乏做決定的能力﹐以及低度的投票參與。年輕人的政治冷感﹐長年來一直是大家擔懮的問題。特別是在選舉前後﹐各單位總想辦法鼓勵年輕人關心政治﹐出來投票。十八歲到二十四歲之間的年輕人佔有投票公民的百分之十五。因此﹐他們能否執行這項公民權﹐對政府當局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過去三十年來﹐英國年輕人投票率從百分之六十持續降到百分之四十。當代選舉政治因此被譏為「中年男人的玩意」。年輕人對政治制度和過程﹐都感覺疏離﹐以任何形式參與的意願都很低。更令許多人擔懮的是﹐這不是個短期問題﹕各項有關政治參與的研究都顯示﹐年輕時不參與投票的人﹐很有可能以後都不會選擇投票。那麼﹐這樣發展下去﹐未來的英國社會﹐會不會成為一個政治冷感的社會﹖

對此﹐有一些非營利機構開始以文宣運動來影響年輕人﹐鼓勵他們參與投票。‘「年輕選民聯盟」(League of Young Voters)就是這樣的一個組織。它提供資訊﹐告知年輕人登記投票的方式﹐以及選票可能帶來的影響。(請參見它的宣傳短片)

Y Vote from UK Young Ambassadors on Vimeo.

我個人觀察﹐其實年輕人對政治制度和過程的疏離感﹐並不是因為他們缺乏關懷﹐而是出於一種對社會和政治的無力感。這種無力感﹐就是為什麼當喜劇演員羅索布蘭德(Russell Brand)一年前呼籲大眾「不要去投票」時﹐會在年輕人之中引發那麼大的反響和支持。可以說﹐當時羅索布蘭德道出了很多年輕人的心聲﹕「這個體制不重視我的利益﹐政治精英不代表我﹐我不能透過選舉來改變現狀﹐我為什麼要投票﹖」

學運反對政府消減教育經費 (theknowledgeplymouth.co.uk 攝)
學運反對政府消減教育經費 (theknowledgeplymouth.co.uk 攝)

年輕人的這種無力感﹐也造成了「羅索布蘭德現象」﹕布蘭德的網路個人政談有超過九百萬的觀眾和支持者﹐其中以年輕人為多數。布蘭德也在這過程中被偶像化。而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布蘭德在選舉前突然宣佈支持工黨時﹐引來許多年輕人的批評﹐說布蘭德沒有原則﹐對他表示失望。

這些年輕人大多關注的是生計問題﹕就業和失業的可能﹐收入﹐住房問題。多數勞動階級的年輕人無法依賴父母的幫助﹐只能靠自己﹐有困難時﹐連國家也不能依靠(政府裁減失業人士的補助)。他們沒有經濟安全感﹐更不覺得主流政黨 -- 包括工黨 -- 能代表他們。主流政黨皆一致要裁減公共經費﹐對許多年輕人來說﹐它們代表的是中產階級和中年人的利益﹐年輕人感覺身處政治制度和政治過程之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